阴影
阴影 阴影
005版:金牛送福报新春·专题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小人物的过年梦想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9 年 1 月 22 日 星期    【打印】  
“欢喜过大年”梦想篇
小人物的过年梦想
压题照片 赵朝军  绘 图 李玉明 
“红星”点点,点出幸福年。 摄于一馒头加工点
  农民:置办家电新年货

  20日,我们来到新安县南李村乡花沟村南沟村民组宋抓子家中。

  宋抓子家是一个四合院,他今年43岁,一家4口人,两个孩子都在上中学。他在村头办了一个养猪场,现存栏100多头猪。因为宋抓子和妻子养猪太忙,年货只能抽空去买。

  看到别人家这几天都在办年货,宋抓子一家心里也发急。腊月廿四,宋抓子和妻子开车进了趟县城,总算把年货置办齐了。

  在他家厨房旁的一个屋子里,带鱼、大肉晾在窗户边,两只活鸡绑在桌腿上。蔬菜品种很丰富:芹菜、黄瓜、西红柿、菠菜……

  宋抓子说,现在有俩钱,过年要像个样。过去,过年是买些粉条、萝卜、白菜、肥肉,吃的不比平常好多少。现在,过年主要吃细菜、鱼、瘦肉,农民也越来越讲究营养了。

  说着,宋抓子把我们带到里屋,让我们看他置办的新年货——一台“海尔”冰箱,还没有启用。宋抓子说,这是在“家电下乡”活动中刚刚买的,政府补贴260元,花了1740元,是置办的最“大”年货。买冰箱主要有俩想法:一是天热能存放些吃的、喝的,不浪费;二是办了个养猪场,给猪打的疫苗,有了冰箱好存放。

  村干部宋社平说,“家电下乡”活动方便了农民,买冰箱、彩电、洗衣机、手机过年的可真不少,和往年同期比,今年吃的、喝的变化不大,可家电翻新的有几十户。

  本报记者 王继辉

  寄养儿童:享“家庭温暖”

  这几天,瀍河上窑村的张富阳、郭玉卿夫妇把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要让寄养在家里的一对孤残儿童好好过个年。

  孤残儿童党国强、党建国今年都是8岁,2004年寄养以来,张富阳、郭玉卿对他们像亲孙子一样。

  19日上午,记者随市儿童福利院工作人员前去看望。提起过年,小国强非常兴奋,他说,小年那天,家里买了灶糖、灶饼,他和建国都很喜欢吃。“我们在奶奶家过了好几个春节了,奶奶和爷爷对我们好着呢”。

  郭玉卿欣慰地说,现在生活条件很好,过年吃的、用的都买得差不多了,就等着到时候一家人好好热闹热闹,如果天气允许,他们还会带着孩子们逛一逛公园。“今年春节对我们来说还有一喜,那就是国强在学前班语文、数学都考了100分!”

  据了解,市儿童福利院共有孤残儿童600多名,寄养在群众家里的有148名。

  本报记者 李银刚

  民政人员:街头忙救助

  20日9时许,上海市场步行街南头,一名30多岁的中年女子瑟瑟发抖地在街边乞讨。“这么冷的天,去救助站暖和暖和吧,我们给您买张回家过年的车票……”市救助站搜救人员田举上前劝说。但这名中年女子不愿接受救助,拿着碗走开了。无奈,田举只好追上去给她送上棉大衣和一些食物。

  今年38岁的田举从事搜救流浪乞讨人员的工作18年了。“年前是我们最忙的时候,天天都要穿梭在市区大街小巷,拉网式巡查。”田举说,目前我市有来自安徽、甘肃等地的多批“职业乞丐”,他们中多数人不愿接受救助站帮助,但为了确保在“三九”天流浪人员不冻伤饿坏,他和同事们只能反复劝说。

  “马上就过年了,我还没时间准备年货呢。”田举说,等忙完这两天,到腊月廿九那天,要和妻子去给孩子买套新衣服,给老人买保暖衣和一些补品,再到关林市场买些春联、灯笼、年画,给自己家和父母家都挂上,喜气洋洋地过个简单而快乐的新年。     本报记者 戈晓芳 实习生 赵佳

  送气工:奔波急送气

  每年春节期间,在大街小巷依然能见到送气工忙碌的身影。

  20日早上7点,记者在西工区一家液化气中转站见到了送气工王师傅。

  “我每天要送15瓶气,春节前这段时间比较忙,一天要送20多瓶,不知要爬多少楼梯。”王师傅是来自嵩县的一位普通农民,当送气工快3年了。

  提起如何过春节,王师傅憨厚地笑了笑说,干这一行的一年到头没有休息的概念,特别是过春节,为了抓住这个“黄金时期”多挣一点钱,别人阖家团圆、推杯换盏时,正是送气工们在外奔波的时候。

  由于近几年一直忙于工作,王师傅的生活中也有不少遗憾。他说,晚饭后回到中转站值班是常事,陪家人的时间很少,即使除夕也难得和家人聚在一起。但是自己有一个充满爱和理解的家庭,这是他安心工作的最有力保障。             见习记者 王蕾

  春联摊主:忙里难偷闲

  关林市场门口有一条喜庆热闹的春联年画一条街,入口处的一个摊位是关林镇村民张建发的。30岁出头的张建发做春联生意已有8个年头了,自己还开了一个小型烫金厂。

  张建发对他的春联生意还是相当满意的。张建发说,春联年画的销售高峰期是腊月初五前后,现在大货主已不会进货,摊主们都在尽量散货。春联卖不完,来年可以再卖。“年画不同,大部分上面印有生肖,这些‘牛宝宝’们今年卖不出去就等于作废了。”他说,年画价钱已低于成本价了,过两天要是还卖不完,就按成本价的半价处理。

  他说,光顾着做生意,家里过年的东西什么都没买。他计划腊月廿八关门,然后带着媳妇逛一天商场,吃的、穿的、用的“一站式”采购。不过有个小秘密张建发没跟媳妇说过,他要买条金项链送给媳妇,给她个惊喜,谢谢她天天跟着我起早贪黑受苦。

  见习记者 连漪

  保洁员张娜:社区帮我办年货

  17日15时,景华路大张康华店超市水果区,一名保洁员正穿梭在人流中,弯着腰认真地清理着地板上的污渍,为了防止拖过的地面太湿滑,她不时用扇子将拖湿的地板扇干。

  她叫张娜,今年37岁,是下岗职工。为了补贴家用,去年年初她来到大张超市当保洁员,负责水果区日常保洁工作。

  如今,张娜每月600元的工资,她要供儿子上学。“重庆路办事处第二社区考虑到我的实际情况,把我列为低保户,我每月能从社区领到300多元的低保救助金。”张娜说,这样算下来,一个月也有近千元的收入,前几天社区还送来米、食用油、面等。

  她还利用午休时间为12岁的儿子添置了过年的新衣服,买了糖果、核桃等小食品。“最近工作忙,没时间买鸡鸭鱼肉,过两天再买,有了社区的帮助,今年能过个好年。”张娜笑着说。

  本报记者 戈晓芳 实习生 赵佳

  车站值班员:年年除夕站台过

  “1046次车到了,走!”昨日13时1分,广播发出预告后,客运值班员郭宏彦戴上帽子,招呼着身旁队员,径直走出门。在洛阳火车站3号站台上,从7时40分上班到现在,郭宏彦已接送了30多列火车。

  13点40分,西安至广州的K84次列车停靠洛阳站,同时洛阳至福州的K32次列车也开始进站上客。顿时,站台像炸开锅一样热闹。

  郭宏彦被拿着行李的旅客围住了:“同志,从哪里出站?”“卧铺车厢在哪边?”

  郭宏彦一个一个解释。人潮渐渐散去,他“逮”着空隙赶紧跑去找列车长,通报本站上车人数。

  火车驶出车站,他才擦了把汗,看看时刻表,下一趟列车将在3分钟后到达……

  由于春运期间加开了数十趟临客,列车到站时间越来越密集,这让一天需要连续值12个小时班的郭宏彦好久没吃过一顿囫囵饭了。值班室旁有一间小厨房,里面有微波炉,他常常是把从家里带来的盒饭匆匆热一热,狼吞虎咽扒几口,就要跑出去招呼乘客。

  郭宏彦在火车站工作19年,年年除夕都在站台上过。

  本报记者 邓超 通讯员 李海霞

  外乡打工者:归心似箭

  刘敏是湖南岳阳人,在洛阳打工已有3个年头,目前是一家副食品批发公司业务员。她说,自己有一儿一女,女儿7岁,儿子快6岁了。夫妻俩来洛打工,照顾两个孩子的重担全落到家中老人的身上。

  “妈妈,春节你什么时候回来?我们想你!”前几天往老家打电话时,刘敏听到孩子这样的问话。她说,作为一个母亲,心里有一种深深的内疚,觉得给两个孩子的母爱实在太少,真希望能陪伴在孩子身边,亲手为他们做一盘辣萝卜炒肉,亲眼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成人。

  “丈夫已经提前买好了23日的车票,我就跟老板请假想回家看看孩子。在再三请求下,老板终于同意让我提前回家。”刘敏笑着说,这个消息真令人兴奋,立刻就给家里打电话报告这个喜讯。前天中午,利用午休时间,她上街逛了逛,给女儿买了一件羽绒服和一双小皮鞋,给儿子买了一件棉大衣和一双足球鞋。

  见习记者 王蕾

  海鲜摊主:年年有鱼

  50岁的谭大妈是南阳人,1997年便骑着小三轮车在洛阳卖鱼虾了,如今在洛浦路菜市场拥有一个两间门面的海鲜摊。

  谭大妈说:“以前生意不好做,大家只是逢年过节才买点鱼虾丰富一下餐桌,这两年好多了,产品种类丰富了,大家的购买力也强了,过年这段时间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有些顾客还来订购稀有品种呢!”

  如今,谭大妈的儿子、媳妇也来洛阳打工了,谭大妈闲时还要帮儿子照看孙女。她还给南阳的女儿打电话,叫她来洛阳过年。

  谭大妈说,她已经准备了水果、饮料、糕点等年货,等女儿过来了,就带着小孙女一起去买两套新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在洛阳好好逛逛,再买点烟花爆竹、对联年画,热闹一下。“至于鸡鸭鱼肉,咱这儿应有尽有,孩子们想吃多少有多少。”谭大妈爽朗地大笑。         见习记者 连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