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去牛来辞旧岁,龙飞凤舞庆新春。今年哪里年味儿最浓?春节放假去哪儿玩?已由本社成功举办两届的春节文化庙会,今年将继续为广大市民献上一份营养丰富的民俗文化大餐。除了流传百年的汝阳木偶戏、幽默风趣的二鬼摔跤等多种河洛民俗绝技,还有流行于燕京之地的舞中幡、鞭打春牛、吴桥杂技等节目。从腊月二十八到正月十七,在庙会举办地牡丹公园,您可以真正做到“吃、喝、玩、乐”一网打尽!
看绝活:古老节目奇巧险
汝阳木偶戏
汝阳县陶营乡南庄木偶戏以其新颖别致的表演形式、较高的艺术价值颇受群众的欢迎,并在2008年正式入选洛阳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当地年近八旬的老艺人李龙涛介绍,南庄木偶剧社诞生于十九世纪末,当时的木偶表演同“玩明场”(即戏曲舞台表演)一样,“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分得十分清楚。木偶的脸谱、行头、道具乃至舞台场景与平常所见的曲剧别无二致,木偶们一个个活灵活现。不同之处在于,一般的曲剧中是用一条驴鞭子代替驴子,而在木偶剧中是牵着一头“真毛驴”登台表演。
本届庙会上,观众将欣赏到来自南庄木偶剧社的《卷席筒》、《墙头记》等传统剧目。
二鬼摔跤
二鬼摔跤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舞蹈节目,由单人进行表演。演员穿上特制的服装,将道具牢牢绑在背上。道具为用木头刻绘成的两个造型夸张的“鬼头”。“二鬼”的衣服包括两顶帽子、两件外套和两件大褂,衣服下隐藏的是木头做成的肩和腿,用几根绳子,将这个木制的道具绑在表演者的腰部。表演者的两手再穿上和“二鬼”打扮相称的鞋子,和两脚一样着地,“四脚”并用,扑滚翻腾,造成背上“二鬼”相互厮打的阵势,幽默风趣。
二鬼摔跤据传源于汉,盛于宋,代代流传,至今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所见。一到春节,经常看到这种活泼有趣的传统节目娱乐群众。洛阳民间时常可见二鬼摔跤的“身影”,表演者以偃师的李长发和洛龙区李楼乡的肖留学较为有名。
舞中幡
舞中幡是今年特意从老北京地坛庙会引进的传统节目,表演者精湛的技艺、滑稽的表演使其成为老北京民俗文化的代表项目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幡起源于晋代皇家表演项目,是既具有仪仗特色又用于比赛的一种旗帜。
中幡的主干是一根长约10米的粗竿,竿顶悬挂着一面0.5米宽、5.5米长的长条锦旗,也称标旗,旗的正面绣着诸如“万寿无疆”之类的祝福语句及一些吉祥图案。
舞中幡可以一个人单独表演,也可以几个人同时舞一根幡。单人舞要看个人的技巧、功底;多人舞主要看配合,看送幡与接幡的功夫。
吴桥杂技
吴桥杂技是今年庙会演出类节目的重头戏。
河北省吴桥县素称中国“杂技之乡”。据史料记载,吴桥杂技历史悠久。相传,吴桥是孙武后代的封地。吴桥古城东南面的土丘,传说是孙膑与庞涓打仗时摆“迷魂阵”的遗址。吴桥人习武练杂技之所以早,据说与此有关。
吴桥人练杂技还源于古老的传统风俗。吴桥自古是庙会盛地,庙会上,除了做法事之外,还要举行娱乐性的表演。庙会为杂技提供表演的场所,杂技也为庙会招徕了香客,两者相辅相成,久而久之,便成了吴桥传统民俗。
本次庙会上,将由享誉中外的吴桥杂技团带来喉弯钢刀、赤脚上刀和关公飞马大战等惊险刺激的节目。
赏珍品:民间工艺夺天工
面塑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洛阳捏面塑的高手,年长者有李金城,年轻者有李世宣等多人。几团花花绿绿的面,在艺人手中几经捏、搓、揉、掀、切,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便跃然眼前,活灵活现的孙悟空、猪八戒,威风凛凛的关云长、赵子龙,衣裙飘曳的散花天女,让人叹为观止。
泥塑
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多为人物、动物形象。
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四千至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六千至七千年前左右。
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
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作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
洛阳知名泥塑家李明甫先后创作“河洛大鼓”、“大里王狮”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泥塑作品,令人观后称绝。
吹糖人
吹糖人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据说宋代时就有,时称“戏剧糖果”。
老艺人说吹糖人有“五字心诀”:手、眼、心、气、火,手要灵、眼要准、心要平、气要匀、火要温,关键技术就在吹和捏的功夫上。艺人们先将饴糖加热到适温,揪下一团,揉成圆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淀粉压一个深坑,收紧外口,快速拉出,拉到一定细度时,猛地折断糖棒。此时,糖棒犹如细管,要立即用嘴吹气造型,捏出造型各异的花鸟鱼虫、人物百态等。
现如今,在洛阳的闹市街头,有时还能看到老艺人们推车上街表演吹糖人,每每都会吸引大批大人小孩围观抢购。
布老虎
布老虎是一种古代就已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工艺品,同时又是很好的儿童玩具、室内摆设、馈赠礼品及个人收藏品。
制作布老虎的材料及工艺各不相同,较常见的是把棉布、丝绸缝制成形,内部装填锯末、谷糠、棉花或香草,表面用彩绘、刺绣、剪贴、挖补等手法描绘出虎的五官和花纹。
布老虎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单头虎、双头虎、四头虎、子母虎、情侣虎、布老虎枕头、套虎等。
玩游戏:古旧民俗新玩法
射瘟神
老洛阳人旧时过节有“火烧瘟神”的习俗。在瘟疫发生的原因无法用医学来解释的年代,人们把瘟疫的横行看作是精灵、鬼怪、瘟神等的作为,所以当时经常采用的巫术,是以把视为病因的鬼怪、瘟神等送走的办法来消除瘟疫。在送走鬼怪和瘟神之际,马和船被假定为鬼怪和瘟神乘坐的工具,所以作为驱邪镇恶的巫术,一般是让被看成是瘟神的偶人坐在马和船上,把其运到村边境的河边,让其漂走或把其烧毁。
世易时移,今年庙会上“送瘟神”采用了新的形式,将火烧瘟神改为了让游人用弹弓射被视为瘟神的靶子,以此为新年祈祷。
放孔明灯
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亮(字孔明)发明的。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阳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与外界联系,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征丰收成功,幸福年年。
鞭打春牛
|
鞭打春牛 |
鞭打春牛是每年北京地坛庙会的保留节目,一直颇受欢迎。“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市民用柳条抽打摆放在广场中央一头真牛大小的黄色塑钢“春牛”,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据介绍,迎春用的牛也很有讲究,牛要身长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365天;柳条象征春天,而柳条鞭至少要长二尺四寸,表明一年有24个节气。以前的春牛是泥做的,牛肚子里往往放着些五谷杂粮。鞭牛之后,人们就将泥牛“瓜分”,将泥牛的土撒到自家地里,象征风调雨顺。
逛灯会:新颖别致年味足
正月十五逛灯会是古都洛阳悠久的民间习俗。它始于汉代,盛行于隋唐,千余年来,世代相传,久盛不衰。近年来,灯会水平大为提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制作的彩灯融声光电为一体,造型新奇,格外诱人。
本届庙会灯展分为帝都风采、牛年大吉、民俗之光、吉祥之春四个主题,共有20余组大中型彩灯组,800余盏“福”字气氛灯,突出了河洛文化、祈福文化、民间美术工艺等特性,并兼顾民间传说故事及洛阳新貌等内容,采用传统技术与现代高科技工艺相结合的方式,集思想性、娱乐性、欣赏性、趣味性为一体。比如“老牛娶亲”,大金牛衣冠楚楚,新娘凤冠霞帔,轿夫们抬着大花轿,一路前呼后拥,热闹非凡。
品小吃:南咸北甜随意尝
玩累了?看乏了?别着急,找个地方歇歇脚吧。
今年的祈福文化庙会还请来了天南地北的风味小吃烹饪高手,现场为市民们制作出精美的各地风味名优小吃,如香港撒尿牛丸、台湾水果冰山、苏州梅花糕、云南竹筒香肉、蒙古烤全羊、杭州元宝蟹、重庆酸辣粉、四川麻辣小龙虾……怎么样,光听听名字,就让你垂涎三尺了吧!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时间:腊月二十八至正月十七 地点:牡丹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