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胡越)“当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当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这句话是新闻工作者的真实写照。虽然年味儿越来越浓,但洛阳日报社的新闻工作者仍一如平时那样忘我工作着。昨日上午,市领导郭洪昌、周宗良、郭丛斌、张素环来到洛阳日报社,向新闻工作者拜年,并对报社的发展提出殷切期望。
“《洛阳日报》、《洛阳晚报》我每期必看”
昨日上午,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洛阳日报社社长、党委书记王建立,洛阳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邓明选等社领导的陪同下,郭洪昌一行首先参观了《洛阳日报》、《洛阳晚报》的采编大厅,亲切看望一线采编人员,并详细了解两报的出版发行情况。
在《洛阳日报》采编大厅,郭洪昌拿起一张新出版的当天报纸认真读了起来。上面的一条会议消息,他印象很深:“昨晚10点多会议才结束,记者连夜写稿,今天稿子就见报了,很及时。”
在《洛阳晚报》采编大厅,郭洪昌对值班的专刊编辑说:“你们专刊和专栏很有特色,希望越办越好。”
在和采编人员交谈时,郭洪昌还愉快地回忆起自己以前短暂的新闻工作经历,他满怀深情地说:“干新闻工作很辛苦,你们肩上的责任很重!”
岁末年初,在湖北宜昌举行的中国地市报研究会成立20周年庆典暨改革开放30年地市报发展高峰论坛上,洛阳日报社被评为“中国地市报报业发展50强”;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暨中国传媒改革30年论坛上,《洛阳日报》荣获“中国十大地市报品牌”称号。听到这些介绍,郭洪昌连声称赞:“作为地市级报纸,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不简单。”他笑着对报社领导说:“我还是你们的忠实读者呢,《洛阳日报》、《洛阳晚报》内容很丰富,我每期必看。”
郭洪昌一行还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洛阳日报社社史馆,报社60年的不平凡历程给市领导留下深刻印象。参观结束时,郭洪昌欣然题词寄语洛阳日报社:“鼓舞人民,再创辉煌。”
“新闻网是政府与群众沟通的很好平台”
洛阳新闻网站位于洛阳日报社报业大厦22层。创建于1997年10月的洛阳新闻网,在河南省专业新闻网站中成立最早。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洛阳新闻网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访问量在河南省辖市报、洛阳市各网站中都排名第一,最近又喜获河南省“十佳网站”称号。
郭洪昌非常关心网络的发展。慰问中,他专门来到洛阳新闻网的名牌栏目——《22楼会客厅》直播室,详细了解这个栏目的有关情况。“邀请过哪些名人在这里做访谈?”“群众反映的问题哪些比较集中?”他问得非常具体。
“办好这个栏目,我有个建议。”临走时,郭洪昌专门对洛阳新闻网负责人说,“新闻网是政府与群众沟通的很好平台。《22楼会客厅》栏目除了邀请名人来做客外,我看也可以把那些与群众关系比较密切的政府职能部门领导请来,通过这个平台,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同时也更好地向群众宣传政策,解疑释惑。”
“市公安局先报个名。”一起慰问的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局长郭丛斌当场表态,“公安系统与群众联系密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加强沟通。”
“祝愿报纸越办越好”
在与洛阳日报社采编人员座谈时,郭洪昌代表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洛阳军分区和全市人民向《洛阳日报》、《洛阳晚报》、洛阳新闻网全体采编人员拜年,感谢大家在过去一年中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所作出的贡献。他说,2008年,洛阳日报社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重大部署,结合洛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作用,在鼓舞和激励全市人民克服困难加快发展的征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报社的各项事业也有了更大发展,两张报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进一步得到提高。对于洛阳日报社的工作,市委、政府是给予充分肯定的。
就进一步做好新闻宣传工作,郭洪昌提出五点希望:
服务中心工作。要充分运用各种新闻体裁,围绕全市的中心工作,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充分地报道市委、市政府重要工作部署,报道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
增加重点报道。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进一步增加重点稿件的分量。对于市委、市政府安排的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部署及广大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报道,把党和政府的声音送到千家万户,让各项政策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拓宽报道视野。《洛阳日报》、《洛阳晚报》虽然是地市级报纸,但在继续做好本地新闻的同时,要有更广阔的视野,进一步拓宽报道领域,立足洛阳,放眼全国和世界,通过报纸这个平台,把更多更新的信息充分展示给洛阳读者,达到“博览天下事,飞入百姓家”的效果。
强化新闻时效。新闻贵在新,要进一步增强新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高党报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于市委、市政府出台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广大群众关心的大事,新闻单位要在第一时间刊发。
大力打造特色。要努力改进宣传方式,提高新闻宣传水平。要按照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从工作需要出发、注重新闻价值和社会效果的原则,使新闻报道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努力提高报纸可读性,增强报纸对读者的吸引力,进一步扩大报纸发行量和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