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存完好的“重修红椿寺记”石碑。
田建红 乔新现 摄 | |
本报讯 (记者 张亚武 通讯员 赵晓军
田建红)近日,文物工作者在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在嵩县发现了一处规格极高的皇家寺院红椿寺的遗址。
该遗址位于嵩县车村镇高峰村南部的山涧之中,总面积达1.8万平方米。红椿寺始建于唐,重修于明。据史料记载,红椿寺重建工程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春竣工。当时,神宗皇帝曾特命翰林院修撰承务郎傅野肖、徐联芳二人组织召开庆典大会,并撰文为红椿寺立碑留念。傅、徐二人受命带九名御马太监护送金经、金佛、金匾到寺,并带僧兵五百常驻护寺。竣工庆典及千盘胜会选在释迦牟尼诞生之日——农历四月初八举行。傅野肖、徐联芳二人举行特别仪式,将“钦封伏牛山寺院之首”的金匾悬挂在红椿寺东门之上。从此,红椿寺名声大震。鼎盛时,红椿寺规模宏大,香火旺盛,是一处规格极高的皇家寺院。可惜在明朝末年,毁于战火。
来到红椿寺遗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明代修建的精美石拱桥。此桥由花岗岩石条干砌而成,长50米,宽5米,高4米,有3个孔,中孔较大。桥弧上垒砌两层花岗岩石,外沿用雕凿精细的花岗岩镶嵌,桥两侧有安装栏杆的痕迹。据说,此桥中间曾建有四柱亭子,北面的柱子上有一联:“伏牛山间禅林静,红椿墁上磬声悠”。横批是“皇家寺院”。南面柱子上也有一联:“六根清净出三界,八相成道离五行”。横批是“天下第一名刹”。此桥是专为迎接到红椿寺的达官贵人而修建的。
走过石桥数百米,便是红椿寺的寨墙。寨墙全用石块筑砌,底宽3米,高3米,顶宽1米,总长1800余米。它依山势而建,起伏蜿蜒。寨墙东、南、北有三座寨门。走进东寨门的石拱门洞,迎面是一条宽约十米、长约百米的石阶步道,全用石条铺设,步道尽头是一个平场,有十几亩大,内有拴马石、石碾、石磨及坍塌的石墙等。在一排巨大的柱石前面,有半截宽大厚重的石碑,碑头上刻有“钦赐”、“懿旨”几个大字,碑上刻有“皇图永固,帝道长存”等文字,可惜下半截已不存在。在接近寺院尽头的又一处平台上,两通碑楼巍然耸立。两通石碑规格一样,高大雄伟,雕刻精美,碑高各有5.5米,碑文都是“重修红椿寺记”。两碑同立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四月,右边石碑的碑文保存较好,另一通碑有一定的损毁,部分字迹剥落。
此外,红椿寺遗址现存的还有山门旗杆夹石、藏经阁前的柱基石等。专家介绍,该遗址的发现,对研究伏牛山佛教文化以及古代寺院建筑艺术等,都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