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5版:综合·社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有效举报
可获奖励
洛阳冬旱不足两年一遇
别轻信“跨国 婚姻”小广告
连 线
感受暖阳
“魔戒”套手18小时
春晚带来魔术热
专家提醒应理性
漂漂亮亮打工去
陕西负气男弃子欲自尽
洛阳好警民同救危难人
“朋友”打来电话骗钱
昨日暖似“小阳春”
明日再盼喜雨降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 年 2 月 11 日 星期    【打印】  
我市遭遇50年来最严重旱情,冬旱成为热议话题。记者查阅有关气象记录发现——
洛阳冬旱不足两年一遇
  干旱是因长期少雨而出现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气候现象。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干旱地区扩大等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这个冬天,我市遭遇了50年不遇的严重干旱,使得洛阳人对这一全球化问题有了深刻、切肤的感受。

  四季降水不均匀 各地雨量差别大

  据市气象台统计,洛阳地区全年一半以上的降水集中在盛夏、初秋的7月、8月和9月这3个月。其中,7月降水量平均多达120毫米至170毫米,8月降水量为100毫米至140毫米,9月降水量为70毫米至100毫米。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张俊洁说,这是因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携带湿热空气伸向我国大陆,在这段时间内,锋面气旋活动频繁。

  从9月中旬、下旬开始,副热带高压急剧南撤,云雨逐渐减少,强度大的降水就不像夏季那么频繁,但秋雨连绵的情况还是常见的。张俊洁说,冬季长期受大陆高压控制,洛阳雨雪稀少,12月至次年2月的降水量仅占年降水量的6%;而春季太阳辐射增强,升温迅速,但冬季风势力依然较强,洛阳地区风多雨少,故春雨少于秋雨,有“春雨贵如油”之说。

  此外,由于我市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地貌复杂,各地区降水量差异也较大。比如洛阳市区、偃师处在群山环绕的伊、洛河谷地,不利于云雨发展,年降水量分别只有580毫米和530毫米,洛宁境内植被稀少,年降水量只有580毫米。而栾川林木覆盖率高,又位于伏牛山迎风坡,受地形抬升作用,年降水量有820毫米,多雨年甚至接近1400毫米。

  十年九旱雨量多变

  两季连续少雨常见

  洛阳每年的总降水量并不稳定,变化较大。据市气象台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市全区年平均降水量为650毫米。其中,降水量最多的2003年为1055毫米,最少的1997年只有368毫米。

  张俊洁说,气象学上常用降水变率作为衡量降水变化的指标。从气候学角度看,年降水相对变率大于25%,则该地区旱涝频繁。但是,我市的洪涝灾害主要出现在夏、秋季节,且影响不大,而干旱是洛阳地区最频繁、持续时间最长的气候灾害,并且随时间推移有加强趋势。

  降水变率统计表显示,我市除了夏季降水相对变率为24.5%外,其余的春、秋、冬季都高于25%,其中冬季更是高达96.2%。据统计,1961年至2008年,我市全区降水少于均值且降水变率大于25%的共有28个春季、26个秋季、28个冬季,均不足2年一遇;而17个夏季则约3年一遇。另外,秋冬两季相连少雨有27年,不足2年一遇;冬春两季相连少雨有24年,2年一遇;春、夏两季相连少雨有6年,约10年一遇;夏秋两季相连少雨有11年,约4年一遇。看来,所谓用“十年九旱”形容我市并不算十分夸张。

  夏季少雨埋下伏笔

  冬旱持续影响加重

  通过对1961年至2008年冬季降雨量的逐年查找比对,记者统计到我市有10个年份的冬季严重少雨,降雨量都在10毫米以下。其中1963年冬季3.4毫米,1967年3.0毫米,1982年3.0毫米,1983年4.4毫米,1998年3.9毫米。

  而从去年11月16日秋季最后一场有效降水之后,我市的这个冬天就从无雨走向了持续干旱。今年1月7日中午12时,市气象台便发布了干旱橙色预警信号。2月1日,市气象台抓住一次难得的弱天气过程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仅使全区普遍降雨0.4毫米。直到2月7日、8日两天,我市再次全面作业,在原有的弱降水基础上普遍增雨5毫米至8毫米,我市才迎来了第一场有效降雨。而在此前,截至2月6日,我市去年冬天以来的降雨量还不足1毫米,这在有气象资料以来都是绝无仅有的,因此称我市这次旱情达到50年不遇。

  市农业局专家裴腊梅表示,以我市的气候状况和农业生产规律来说,小麦在冬季生长过程放慢,水分蒸发量减小,需水量也大大减少,因此单纯的冬季缺水对小麦的影响还不算太重,而出现在春、夏、秋季的旱情,则分别影响小麦的发芽、生长和播种,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因而受到关注。其中,夏旱中的伏旱又为重中之重,俗语有“伏雨春用”和“麦收八十三场雨”等,都说明了伏雨的重要性。

  市气象局有关资料显示,1964年7月至9月,我市降水特别多,麦田底墒充足,尽管随后的1965年冬、春、夏季连续少雨,当年的夏、秋季收成仍好于往年。因此,市有关专家认为,只要伏雨充沛,土壤底墒好,就可以避免严重干旱发生。

  然而,从市气象局发布的2008年气候评价中,记者看到,去年6月我市降水平均偏少55%,8月平均偏少38%,只有7月降水量与常年持平。看来,去年夏季雨水偏少为这次旱情埋下了伏笔。裴腊梅表示,好在9月底的连续透雨给麦田提供了良好的底墒,使入冬的苗情比往年好很多。这次7日、8日的降水已使我市部分地区的旱情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只要各地、各部门继续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努力补水抗旱,我市小麦生长和夏粮产量仍有很大的挽回余地。

  本报记者 石蕴璞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