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多家卫视热播的电视剧《血色迷雾》受到许多质疑:“故事拖沓”、“台词空洞”、“明明一集能说明白的事为什么非得掰成两集说?”
实际上,《血色迷雾》并非一无是处,吴冕、史可、周海媚、柳云龙……演员班底还是值得信赖的。于是,有人将《血色迷雾》受到的质疑看成编剧的败笔。面对责难,该剧编剧林和平说:“剧中动不动就引经据典地讲道理以及大段大段抒情,颇有卖弄之嫌的台词和片子前面那场毫无由头的打斗戏都是制片方加上的,我看了也很失望。”他表示,制片方将原来25集的剧本硬抻到了42集。
电视剧为什么要“注水”?一位制片人坦言,电视台购买电视剧是按集论价的,给电视剧“注水”早就是业内的“潜规则”,是制播双方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动机驱使下形成的一种“默契”。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电视剧开始推广制播分离的方式,电视剧一般由制片公司一次性拍摄制作完成,再销售给电视台。电视台的广告收入则成为购买电视剧的资金来源以及盈利的途径。此举大大推动了中国电视剧产业化的进程,为制播双方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然而,随着电视剧创作成本的不断提高,在按集论价的情况下电视剧篇幅越来越长,一些不负责任的投资方开始给电视剧“注水”,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一位业内人士称:“有的故事有拓展的空间,就像胖大海,加了水形还在;有的故事则像爆米花,一旦注了水,形就没了,这就要靠创作主体的自觉性了。”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表示:“问题的关键在于,制播各环节各自为阵,而各个环节的利益共同点不一样,风险共担不够,也就都只顾眼下的短期效益了。”
在美国、韩国等电视剧产业发达的国家,电视剧的策划、制作、播出流程,一般由制作单位和播出机构通过流水作业式的深度合作来实现,尽量减少制播各环节的潜在风险。“应该说,中国电视剧的制播双方迫切需要战略性深度合作,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只有这样,电视剧的艺术质量才有保障。”尹鸿说。 (刘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