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形象比喻兄弟间自相残杀是“煮豆燃萁”。此典故出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七步诗》亦有其他版本,后世常见“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则
是由《世说新语》所记六句浓缩而来。
文中“文帝”即魏文帝曹丕,“东阿王”即曹植,是曹丕的同母弟。
曹植(公元192年~公元232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曹植自幼聪慧,10岁余便能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立论,下笔成章,深得其父曹操的宠爱。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引得嫡长子曹丕对曹植心怀忌恨。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称帝。
曹丕即位后,忌妒曹植之才,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从一个养尊处优的贵公子,变成了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有一次,曹丕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作不成就将行以大法(处死)。曹植才思敏捷,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吟出此六句诗来,因为是限定在七步之内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曹丕听后,勾起手足之情,深感羞愧,最终没加害曹植。后人由此赞才思敏捷者为“七步之才”。曹植最后的封地在陈郡,卒谥思,故又称“陈王”或“陈思王”。
曹植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其才华主要表现在文学方面,作为建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成就卓著,世人赞曹植“才高八斗”,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五言诗的创作,对后世影响很大,以至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其文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后人评价他“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最能代表曹植水平的,就是《洛神赋》,其语言精炼,词藻华美,想象丰富,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千古名篇,世代传诵。
豆萁:大豆的豆秸。漉菽: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
釜:古代用作烧煮食物的无脚锅。煎:煎熬,用火烹烧。曹植和其兄曹丕之间“煮豆燃萁”的故事,在历史的天空中,不断上演,留给世人沉重的思考。
插图 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