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牡丹花会自1983年创办以来,已走过26年的历程,如今已发展成为中国四大节会之一。每届牡丹花会之后,与游客的赞誉一同留下的还有历届花会那五颜六色的门票。这些门票像一面镜子,折射着花会给洛阳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我市票证收藏家刘彦卿,20多年来一直在默默地收藏着历届牡丹花会门票,现已收集数百种。
在第27届洛阳牡丹花会到来之际,本版特约刘彦卿先生撰写了这篇文章,让我们随着一张张小小的门票,一同走进牡丹花会。
——编者
千姿百态的花会门票
如果有人问,前26届洛阳牡丹花会印制了多少种门票?恐怕人们很难说清楚。在此,我们不妨来梳理一下。
1983年4月15日,首届洛阳牡丹花会在王城公园大门前隆重开幕。当时,全市对外开放的牡丹观赏点有:三园、三圃、三路、十庭院。“三园”指王城公园、牡丹公园和西工游园;“三圃”指市第一苗圃、第二苗圃、新村苗圃;“三路”指凯旋路、延安路、天津路;“十庭院”指市区十个种植牡丹的庭院式机关和企业大院。为了让游客更好地观赏牡丹,市园林处(今园林局)赶印了30万张花会导游图,详细标注“三园”、“三圃”、“三路”、“十庭院”的具体位置。但当年的花会,仅有王城公园和牡丹公园出售门票,其余牡丹观赏点均为免费,所以,这届花会只有两种门票。
自第二届牡丹花会起,市植物园(今西苑公园)对外开放。这一年的花会门票共印制了180万张,其中,王城公园100万张、牡丹公园和植物园80万张。此后几年,王城公园、牡丹公园和植物园(西苑公园)一直是洛阳牡丹的主要观赏点。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政府对牡丹产业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一批牡丹花木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牡丹观赏园达12家,如中国国花园、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国际牡丹园、神州牡丹园、洛阳国家牡丹园以及远在嵩县、栾川的高山牡丹园等。这样一来,就打破了花会期间王城公园、牡丹公园、西苑公园的“三足鼎立”格局,这些牡丹园也纷纷印制花会观赏门票,使得牡丹花会的门票种类更加繁多。
随着花会娱乐项目的不断增加和文化含量的不断充实,花会门票开始不断派生。自1990年的第八届牡丹花会起,花会的另一个重要观赏项目——灯展开始从大街进入公园。这使得花会门票又增加了新的种类——花会灯展门票。至今,牡丹花会的灯展门票已印制、使用了17种。后来,又有了花会大型庆典晚会、大型歌舞《河洛风》演出、武皇十万宫廷乐舞演出等活动,这样,又派生出诸多花会门票。此外,每届花会各公园都印制有一些特殊门票,例如:专门发给新闻工作者使用的“牡丹花会记者证”,赠送给贵宾、领导、各界知名人士的“牡丹花会观礼证”,发给工作人员的“牡丹花会工作证”,发给保安人员的“牡丹花会执勤证”,各赏花点商贩领取的“牡丹花会服务证”以及各公园通用的“牡丹花会专用券”等。这样算来,26年的牡丹花会,洛阳印制、出售、发送的各种门票应有数百种。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票不同
上世纪80年代,继洛阳牡丹花会推出后,各地形形色色的节会风起云涌,在全国掀起一阵争办节会的热潮。然而,经过20多年的洗礼,大多数节会要么夭折,要么名存实亡,而洛阳的牡丹花会却越办越红火,成为洛阳对外开放的“城市名片”,而且跻身于中国四大节会之列。洛阳牡丹花会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其关键就是发展求变。这一点从历届的花会门票上便可窥见一斑。
首先,是门票的设计越来越美观大方,艺术性越来越强。早期的花会门票,大多设计简单,甚至有好几届没有专门的花会门票,而是用平时的公园门票来替代。游客拿到门票,辨别不出是平时的公园门票还是花会门票。后来,在门票上印上了“牡丹花会留念”字样,但游客仍然辨认不出是哪一年、哪一届的花会门票。而且票幅较小,例如前两届的花会门票均为书签式,设计简单,门票承载的文化信息很有限。自1992年第十届牡丹花会起,各大公园都有了自己专门的花会门票,门票的设计和印刷也越来越精美,让人爱不释手。在印制技术上,从最初的手工绘制、照相制版,到电子分色、计算机直接制版,再到数码印刷,花会门票的变化也折射出20多年来我国印刷技术的巨大变化。
其次,是门票的种类越来越齐全。这些门票,若细分一下,从使用对象上看,有个人票、团体票、成人票、学生票之分;从材质上看,有普通纸、广告纸、塑料纸门票等,现在又有了磁卡门票。纸质的花会门票,一般由参观券和副券检票联组成,进门时撕去副券,作为检票凭证。塑料质的门票,一般只设正券(参观券)进门时打孔为凭。磁卡门票,进门时划卡检票,是一种智能化的体现。
花会门票最大的变化还是体现在花会决策者和承办者在办会理念上的变化。例如,最初举办牡丹花会时,我们的指导思想仅仅是“以花为媒,广交朋友”,确实有一种“花前月下,把酒清谈”的格调。直到3年后的第四届花会,当时的市领导在一份题为《以花为媒,广交朋友》的花会开幕式致词草稿中,才添加上一句“发展横向联系”,这才有了“文化搭台,经贸、旅游唱戏”的说法。因为当时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人们都羞于谈钱,所以,最初的几届花会门票除了首届外,均不在票面上印价格。后来,改为手工加盖票价,直到1998年的第十六届花会时,有关方面才大大方方地在门票上明码标价。
在第四届花会上,我市首次举办了中外经济技术洽谈会,签订协议书和合同86项,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1985年,王城公园为了解决印制门票的资金,经过几番努力,终于和汝阳杜康酒厂达成协议,第三届牡丹花会主会场门票的印制费用全部由厂家承担,门票背面印制厂家的宣传广告,从而保证了第三届牡丹花会门票的如期印出使用。这是我市公园门票上首次出现的商业广告,后来,各旅游景点纷纷仿效此法,均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如今,洛阳牡丹花会已由最初单纯的赏花娱乐节会,发展为融赏花观灯、旅游观光、经济贸易、对外交流和文化体育活动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盛会。
不断变化的花会门票背后,折射出的是花会承办者办会理念的不断更新,反映的是20多年来洛阳牡丹花会发展求变的非凡历程。
大大方方卖门票
1983年,首届花会期间,承办者从当年元宵节展出的彩灯中挑选出300盏比较好的在市政府周围集中展出,引起轰动。于是,市里立即成立灯展指挥部,决定以后年年牡丹花会都要搞灯展。这样,灯展便成了花会的一大亮点。
从1984年开始,每年年初,市灯展指挥部就下发红头文件,提出牡丹灯展总体方案,然后逐步落实,要求城市各区分头组织。各单位都把这当成了政治任务,想办法来完成。
尽管灯展很受广大市民的欢迎,但“年年有灯会,岁岁灯不同”,让承办者感到巨大的压力,不但要年年创新,还要承担较大的经济负担。于是,市灯展指挥部向市领导打报告,要求改变办展方式,并提出两条改革思路:一是自1990年的第八届牡丹花会开始,牡丹灯会由各城市区轮流承办,费用由各区自筹;二是仍由市里承办,但要进行商业化运作。最后,市领导同意按第二种方案实施。这样,在连续举办了7届沿街无偿灯展后,市灯展指挥部将灯会移到牡丹公园举办,花会灯展更名为“洛阳牡丹灯会”,提出了以灯养灯的口号。这届灯会取得圆满成功,观灯、赏灯的中外游客达37万人次,经济收入25万元。
牡丹灯会从街头展出到走进公园卖票,从以传统灯为主到大型机械灯唱主角,从政府埋单到商业化运作,从面向洛阳到走出洛阳到北京、天津等全国多个城市巡展,洛阳灯展显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从此,“昼赏牡丹夜观灯”这句经典话语让人们津津乐道。
用方寸门票 展洛阳风采
我市门票收藏家陈路说:好的门票,让人大饱眼福。从收藏文化的角度看,洛阳的牡丹花会门票应多注重门票的文化内涵,如洛阳八大景、八小景,洛阳牡丹珍品等均可上门票。在印制形式上应大胆创新,如套票、邮资门票、磁卡门票等。花会时期,可尝试一天一种门票。另外,在花会门票的设计上应再下工夫。门票是一部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形象百科全书,把26届花会门票放在一起看,就是一部洛阳牡丹花会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