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5版:综合·社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暖风催开万株牡丹
邮传万家 花和天下
洛阳市市区农信社
深入企业上门营销
男性车友
免费健康普查深入开展
广告
广告
上海牡丹的洛阳情结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09 年 4 月 9 日 星期    【打印】  
处于长江入海口的上海,牡丹种植历史比行政区划的出现还要早,眼下当地
上海牡丹的洛阳情结
本报记者 王继辉 文/图
上海浦东牡丹园内的洛阳牡丹。
  上海市长宁区有条法华镇路,看上去没什么特别,但因为一个流传至今的关于牡丹的故事,激起了我们的好奇。

  法华牡丹:初传自洛阳

  上海1291年建县,法华古镇971年就出现了。相传南宋初年,洛阳花匠来到这里避难,带来了知名的洛阳牡丹,还首创了法华牡丹嫁接法,培育成了以盆栽为主的精品牡丹。当年法华镇内宅第无不栽种牡丹,在远近享有“小洛阳”的盛名。

  近日,我们翻阅《法华乡志》,看到这样的记载:法华牡丹“初传自洛阳……与洛阳不同,宜植沙土,移他处则不荣……必取法华土植之,始得花而茂丽终不及,故‘法华’有‘小洛阳’之号。”

  去年,法华镇路所在的新华街道办事处专门组织人员到洛阳寻根,并从洛阳带回了700盆牡丹精品,除了栽种一部分外,还分送到居民家中,摆放在法华镇路沿线的各片绿地里,不少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纷纷前来认养。新华街道办事处开始举办法华牡丹节,意欲让法华牡丹重振雄风。

  上海植物园园长胡永红说,古法华镇位置相对靠近内陆,其土壤、地下水条件比上海等沿海地区要好,有利于洛阳牡丹栽植,这也是法华牡丹在上海最早兴盛的原因。

  上海植物园:牵手洛阳育牡丹

  春季的上海植物园,生机盎然,处处可见灿烂的鲜花。这里原来叫龙华苗圃,1974年开始建植物园,1980年对外开放。我们在这里看到,牡丹专类园有30多亩,散布在一座座人工小山丘上。牡丹品种总共有100多个,多是中原品种,包括闻名遐迩的“洛阳红”。园子还肩负着为明年召开的世博会选育牡丹盆花的重任,植物园正与洛阳一家牡丹园合作,确保明年世博会牡丹盆花开放效果。

  上海种植牡丹十分不易,主要是土壤、降水影响太大。我们注意到,每个牡丹苗圃,土壤堆积厚度有一米多,高于地平面。胡永红说,因为降水量太大,苗圃容易积水,造成牡丹烂根,加上上海土壤属于黏性土壤,不透气,对喜凉爽干燥、土壤疏松的牡丹来说,成活十分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海植物园专门到洛阳取经,结合本地实际,摸索出针对性的种植方法。为防止降水过多造成苗木土壤肥力丧失,上海植物园培育出专门的肥料,用于牡丹苗圃,仅此一项每年都要投入上百万元。在牡丹园里,我们见到一株将近一人高、有120多年历史的“凤丹”牡丹。胡永红说,这是典型的以中原牡丹为父本、在江南地区易于成活的凤丹类牡丹。

  浦东牡丹园:从洛阳引进牡丹株苗

  上海浦东牡丹园位于高行镇解放村,1999年10月开始建设,曾经占地150多亩,是江南地区最大的牡丹专类园。园长陈瑞说,当时首先从洛阳引进牡丹株苗,栽植了“姚黄”、“豆绿”、“二乔”等150个稀有品种,汇集国内各地牡丹10万多株,每年4月举办牡丹文化节,推出各种牡丹文化交流活动。在牡丹文化节期间,双休日一天有上百辆大巴拉着游客前来赏花。

  由于受上海修地铁征地影响,上海浦东牡丹园牡丹种植面积目前已不足10亩。中原品种“洛阳红”、“乌龙捧盛”、“首案红”、“胡红”等含苞待放,花身比洛阳同类品种的牡丹要矮许多,但枝叶繁茂,花梗挺拔。

  陈瑞说,在上海开花最早的牡丹品种是“凤丹”、“赵粉”、“洛阳红”等,晚开品种包括“乌龙捧盛”、“葛巾紫”等,受气候条件影响,上海牡丹盛花期比洛阳短好多天。“我们已经规划300亩地,重建浦东牡丹园,让牡丹文化节再放异彩!”陈瑞说。

  牡丹种植、交流形成热潮

  有专家提出,洛阳牡丹在隋唐时期就传播到了日本,上海牡丹是最早向西方国家输出的,上海也是最早引进外国牡丹的。

  1843年到1845年,英国皇家园艺协会派遣采集家罗伯特·福琼来到上海,引种了一批牡丹品种,但未栽种成活。1845年到1851年,福琼再次来到上海,成功引种了30多个牡丹品种。稍后,法国、美国等引种中国野生牡丹先后与中原牡丹、日本牡丹杂交,培育出一批牡丹新品种。上世纪30年代,上海黄园开始从日本、法国引进牡丹品种,实现规模种植。

  洛阳牡丹花会举办以来,牡丹种植、对外交流、引进迅速形成热潮。如今,洛阳牡丹也增加了日本“海王”、“花王”等品种,其中一些日本品种,近年来又传播到上海一些牡丹园,丰富了上海牡丹品种。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