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3版:综合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
这必将是世界邮展史上最成功的一次
开业公告
新闻网广告
广告
党政机关不得新建改建扩建办公楼
声 明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9 年 4 月 14 日 星期    【打印】  
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
——写在十集大型电视人文纪录片《天地洛阳》在央视隆重推出之际
王全乐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记者 赵茂平 摄
  “一部中国历史,上下数千年的沧桑岁月;一幅中国地图,纵横几万里的广袤疆域。究竟有哪座城市曾经牵动过中国历史的脉搏?究竟有哪一方水土曾经引领过华夏文明的风骚?这就是洛阳,天造地设的洛阳城,一座中国人一生中必须要来的城市……”

  从4月3日起,由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专题部、中共洛阳市委宣传部、洛阳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十集大型电视人文纪录片《天地洛阳》,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隆重推出。恢宏壮阔的气势,清晰逼真的影像,缜密翔实的实证,娓娓动听的解说,把一部描绘洛阳上下五千年的史诗画卷徐徐展开,将一个承载华夏文明基因的“文化圣城”形象地呈献在世人面前……

  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

  背景支撑

  “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在古往今来汗牛充栋的典籍史册中,在历代学者精心营造的古典世界里,在文人骚客挥洒自如的神来之笔下,洛阳是一个难以磨灭的历史记忆,一个历久弥新的文化符号,一个神圣博大的人文象征。

  洛阳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和河洛文化的发祥地,一缕文脉贯通古今,代代相承,绵延不绝。从4000多年前我国第一个统一国家夏算起,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建都于此,都城史历时1500多年,河洛文化的深厚沉淀成就了洛阳昔日的盛世华章。

  新中国成立后,洛阳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之一。洛阳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犹如凤凰涅槃再生,催生出一个朝气蓬勃、日新月异的新洛阳,一个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洛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中国十大最佳魅力城市”、“倾国倾城:最值得向世界介绍的中国名城”、“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等城市名片熠熠生辉。2008年,洛阳市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第43位,中部城市第4位,成为中原城市群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城市。

  但是,由于诸多因素,在不少人的印象里,洛阳神圣而难免抽象,博大而难免庞杂。独特优越的地理人文环境,造就了洛阳“千年帝都”、“文化圣城”的历史地位。但是作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洛阳城数千年来也屡遭兵燹,历尽劫难,始终在湮灭与重建中轮回,无数文明成果毁于一旦。现在的洛阳城,除了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等少数历史建筑保存较好以外,其余绝大多数文明成果或淹埋在厚厚黄土之下,或湮灭在历史烟云之中,给人们留下了关于“千年帝都”、“文化圣城”的无限遐想和不尽怅惘。

  如何重现洛阳的“城市记忆”,让“千年帝都”、“文化圣城”的形象更加清晰、神韵更加生动、风采更加迷人?这是洛阳“文化强市”建设的永恒话题。一方面,继续科学地勘测、发掘、保护、展示洛阳丰富的地下历史遗存,尽可能地复原洛阳神秘而遥远的历史记忆;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运用先进的现代技术手段、表达方式,整合洛阳上下五千年最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向世界真实、权威、完整地解读洛阳、推介洛阳、宣传洛阳,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河洛文化的研究热潮, “洛阳学”呼之欲出,洛阳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氛围日渐浓厚,研究河洛文化的学者队伍不断壮大,也推出了一大批颇有深度的研究专著、论文和电视文化专题片。但平心而论,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多数作品普遍存在着完整性和系统性不足的缺憾,未能及时地吸纳河洛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尤其是以河洛文化为题材的电视专题片数量虽不少,但良莠不齐,乏善可陈,鲜见全面、权威、鲜活的精品之作。这种状况,与洛阳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华夏文明源头的地位极不相称,与洛阳谋求更高发展目标的现实要求也不相适应。

  当今世界,是全球一体化的世界,文化与政治经济融合、竞争、发展,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洛阳的优势在于文化资源,在于文化底蕴,在于文化竞争力。洛阳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迫切需要一部全面梳理历史传承流变、全景展示城市发展脉络、全新提炼城市人文精神的扛鼎之作,通过艺术地再现古都洛阳独特的城市气质和人文精神,进一步提升洛阳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当今时代,是“眼球经济”的时代。传播学理论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的记忆以视觉性为主,视觉占人的记忆信息的70%~ 80%。可以说,谁能最大限度地吸引世界的目光和注意力,谁就赢得了世界。以视觉影像为载体的电视媒体和电视纪录片,无疑是推介城市形象的最佳选择。

  大型电视人文纪录片《天地洛阳》,由此应运而生。

  2008年,在市委宣传部的积极谋划下,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专题部组成专业摄制团队,走遍洛阳崇山秀水,往来行程千余公里,历时半年之久,终于完成了这一贯通古今的电视人文纪录片杰作。

  撼人心魄的高端艺术

  精品

  大型电视人文纪录片《天地洛阳》,体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高度统一,在审美品质上达到了一个相当的艺术高度。节目编导高屋建瓴,匠心独运,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脉络了然于胸,纵横几万里的时空转换信手拈来,文字与影像相辅相成,名城与名作相得益彰。无论是节目运筹的独特创意,还是创作视角的不同凡响,都体现了一种清新独到的设计风格和高超雄厚的专业团队实力。

  节目的创意设计体现了一种人文的厚度和精神的张力。《天地洛阳》力求运用最新的高清数字影视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段,整合洛阳上下五千年最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用影像还原河洛历史,用画面书写洛阳记忆,全景式地展现洛阳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和厚积薄发的充沛活力,贯穿始终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人文根脉、厚德载物的人文智慧、博大精深的文明传承。这部大型电视人文纪录片之所以能够具有撼人心魄的精神力量,不仅仅在于其强大的视听冲击力和情感感染力,更在于它通过对洛阳历史文化传统、城市人文形象的真实再现,反映了根系故土的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心路历程,为海内外华人世界营造了一个温馨静谧的精神家园。

  节目的视角设计体现了一种思想的力量和文化的魅力。《天地洛阳》摄制组坚持“以真实为灵魂、以人物为主角、以故事为载体”的创作原则,带给观众的是一种对兴衰荣辱的深刻反思和鉴古知今的时空跨越。宋代历史学家司马光曾有感而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宋代文学家李格非曾触景生情:“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从这个意义上讲,洛阳是一部厚重而鲜活的历史教科书,一座神奇而生动的历史博物馆。《天地洛阳》的编导在准确把握洛阳千百年来人文脉络的基础上,将“变与不变”的思想贯穿始终,用影像记录“文化圣城”洛阳的风雨历程,用故事见证“千年帝都”洛阳的“变”与“不变”。“变”,是时代发展的巨变、社会生活的巨变、思想观念的巨变;“不变”,是千百年来悠悠流淌的洛河圣水,是薪火相传的文化根脉,是与时俱进的创造活力,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同时,在内容选择和视觉表达上,注重宏观视野与微观视角的转换、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合、现实记录与情景再现的交替,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直观生动、见解深邃的文化大讲堂。

  节目的风格设计体现了一种历史的意蕴和视觉的美感。《天地洛阳》不仅追求影像的视觉美感,更注重挖掘影像直击人心的深刻内涵。这是一次重新整理和记录洛阳上下五千年影像的历程,也是一次穿越时空震撼心灵的人文旅程。通过最新的高清数字影像,观众忽而上天俯视鬼斧神工的壮丽山川,忽而入地鉴赏沉睡千年的文化瑰宝。通过清晰逼真的历史遗迹复原图,观众一览那些以前仅仅记载在文献典籍中的永宁寺、明堂、天枢、五大都城遗址的本来面目,极具视觉冲击力、情感感染力和心灵震撼力,这是极富美感的神奇之游和韵律跌宕的视觉享受。

  摄制团队的专业构成也体现了一种高端的创作思维和一流的拍摄技术。《天地洛阳》摄制团队的核心成员均出自中央电视台的著名导演、摄影、音乐人及著名学者。其中,总导演刘文是中国电影金鸡奖摄影类获得者,著名电视纪录片制作人,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香江十年》的总编导、总制片人。其他策划、导演、摄影、音乐人等成员均是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香港十年》的主创人员。这一顶尖的艺术创作团队善于以大气魄驾驭宏大的题材,以大手笔把握节目的灵魂,素来以创意影像的视觉表现力、音乐艺术的情感感染力而见长,是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创作的主要团队之一。

  大型电视人文纪录片《天地洛阳》的成功面世,既是中央电视台创作团队呕心沥血、精心打磨的结晶,也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全力支持的结果,并凝结了众多文物考古人员、知名专家学者、相关单位工作人员和广大市民的大量心血。在此,对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谢意。

  塑造洛阳城市文化品牌

  形象的里程碑作品

  大型电视纪录片《天地洛阳》的摄制及在央视的隆重推出,无论是在学术层面对推动河洛文化研究的持续深入,还是在现实层面对提升洛阳城市文化品牌形象的塑造,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天地洛阳》缜密严谨,真实权威,是迄今为止最具权威性的河洛文化题材的大型电视人文纪录片。该片在策划、摄制过程中,积极消化吸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关于河洛文化和洛阳历史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对洛阳独特的地理形胜、人文遗存、文明渊源、历史传承、城市精神的系统解读,权威地诠释了洛阳“千年帝都”、“文化圣城”、“三教祖庭”、“根系河洛”、“牡丹花城”的独特城市标识和历史地位,向世界充分展示了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的魅力洛阳新形象。

  《天地洛阳》制作精良,表现手法娴熟多样,实现了河洛文化和洛阳城市形象宣传在技术手段上的重大突破。该片在摄制过程中创造了“四个第一”:第一次用高清摄像机记录洛阳上下五千年的最新影像;第一次用携带高清摄像机陀螺仪的直升机航拍三川大地;第一次运用情景再现手段,重现洛阳历史上的繁华场景和重大事件;第一次运用三维动画技术,形象直观地展现了千年帝都文明变迁的历史脉络。这是我市迄今为止拍摄规模最大、摄制手段最新的城市形象宣传“电视大片”。现代技术手段的合理运用,形象地再现了河图洛书、“五都荟洛”、周公礼乐、天子驾六、白马驮经、丝路铜驼等重大历史事件,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事、如临其境,顿生“念天地之悠悠”之情。

  《天地洛阳》脉络清晰,系统完整,堪称精品之作。在总共10集的框架内,该片分为“天造洛阳”、“王者之地”、“丝路千年”、“白马东渐”、“根系河洛”、“山水龙门”、“依水而盛”、“国色天香”、“秀甲山川”、“再造洛阳”等板块,全面整合了洛阳的历史脉络,全景展现了洛阳的沧桑巨变,全新提炼了洛阳独特的文化内涵。在结构布局上,疏朗清秀,经络分明,古今贯通,收放自如;在题材把握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点面结合,分合有度。这是一次穿越时空、贯通古今的历史回眸,必将进一步唤起海内外中华儿女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共鸣,进一步提升洛阳的文化软实力和城市品牌竞争力。

  俗话说,“金无足赤”。作为一部大型电视人文纪录片,《天地洛阳》因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也并非尽善尽美、无懈可击。如曾长期生活在洛阳的张衡、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著名文化巨人,成就于洛阳的《汉书》、《说文解字》、《三国志》、《资治通鉴》等重要文化典籍,发明于洛阳的浑天仪、地动仪、指南车、造纸术等重大科技成果,在该片中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但缺乏浓墨重彩的渲染,不能不说是该片的一大缺憾。但瑕不掩瑜,我们期待着今后有更多的精品佳作涌现出来,共同担当起厚重洛阳的诠释推介之任,更加广泛地弘扬河洛文化,传播中华文明。

  大型电视人文纪录片《天地洛阳》在央视播出之时,正值中国2009世界集邮展览和河南省第27届洛阳牡丹花会开幕之际,因此就更加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

  “既往”是为了“开来”,“承前”是为了“启后”,我们追忆洛阳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决不是沉湎于洛阳历史上的辉煌,而是为了从中提炼洛阳的人文精神,塑造洛阳的城市气质,以创造洛阳更加辉煌的明天!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