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景山上牡丹坪。 | |
1985年3月18日,彭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批准牡丹为彭县县花,并于当年4月10日至25日举办了首届牡丹花会。1994年3月,彭州撤县建市。
陆游《天彭牡丹谱》载:古时丹景山永宁院“谓之牡丹院,春时赏花者多集于此”。宋代每逢花会,“自太守而下往往花盛处帐饮,帘幕车马,歌吹相属”,称之为“勘花节”,有“成都牡丹会”之名。明清以来,丹景山赏花盛况空前,有“不让中州独艳香”的美誉。
丹景山,这座“西蜀名山”坐落在沱江之源——湔江南岸,层峦叠翠,风光秀丽,有“丹岳岱宗”之称,汉时即为道家先哲静修炼丹处,佛教东渐后又为佛道共处之山,寺观特盛,1984年丹景山风景区初建立时也是以朝庙文化为主。然而,古往今来,人们留恋的还是丹景山的牡丹,丹景山也被誉为“中国西部花山”。
丹景山位于彭州市丹景山镇,距成都市区52公里。3月底,我们出成都北门行车大约40分钟,即到景区山门。刚走过进山的牌坊,便见一大片熟悉的枝叶沿着右侧的山壁蔓延,铺展向半崖的角亭——这便是以“天娇寻丈,倒叶垂华,绚丽山谷”名扬天下的丹景山牡丹。
“眼前所见为‘蜀秀园’。”在丹景山景区工作多年的牡丹研究所所长赵月明老先生介绍,这是目前丹景山景区12个牡丹园中的一个,目前景区内共植牡丹100多万株,占全市种植牡丹数量的一半,也是目前彭州观赏牡丹的主要景区。近年来,景区根据海拔不同开辟多个新园分片栽植牡丹,使丹景山牡丹的自然花期可延至一个月长。
丹景山的得名有一种说法,意为此山遍植牡丹,为人间胜景。丹景山自古是彭州西北的水利枢纽和蜀中祭祀圣地,千百年来,丹景山庙会经久不衰,每当会期,丹景山上下,人流不断,佛寺、道庙、人声鼎沸,香烟缭绕;唱戏的、杂耍的争相献技,热闹异常。每年4月牡丹花期,人们更是蜂拥而至,朝山、拜佛、赏花,自唐代中后期开始这里逐渐形成勘花节,热闹非凡,不亚洛阳。
上世纪90年代初,丹景山牡丹仍集中在古时观花的牡丹坪、金头陀牡丹园和各寺庙道观中,共约20余亩。随着景区建立后为庙会配景增色不断引种,牡丹数量大增,至1992年,已举办了7届的彭州牡丹花会主会场从城区的彭州牡丹园移至丹景山,当地有
“花开时节动蓉城,四月彭州看牡丹”之说。
我们沿山道上行,举目四望,满眼竟是一丛丛茂盛的、与山石相间的牡丹,含着苞儿、打着朵儿,或笑或颦,把整架山装点得风姿绰约,楚楚动人。
现在,祖祖辈辈生活在丹景山的农民,在田地里种牡丹致富。40岁的高大红是丹景山的女婿,他从外面学得了描绘的手艺,正和爱人给初唐诗人王勃在石阶边留下的“丹溪漏日”的题壁描红,他说,山上共有30多幅古今名人的摩崖石刻,每年花会前他们都要全部重新描一遍。
丹景山牡丹以其“野趣”著称。不同于园林庭院牡丹,丹景山中的牡丹穿岩凿石,遍山盛开,苍崖绝壁,倒叶垂华,光彩绚烂,野趣盎然:“丹景红”艳丽娇娆,“玉重楼”高洁端庄,“彭州紫”典雅富丽,“禁苑黄”恬淡俊秀……
5公里的山路将我们从海拔700米的蜀秀园带到了1000米以上的牡丹坪,这里的牡丹开放最晚,比山下能迟一周。站在山顶,发现这里三面环山,人仿佛坐于半莲之间。俯瞰可见遍山零星开放的牡丹花点缀在山野中,似置身世外桃源。
下山路过石壶牡丹园,一处白墙、木门、石棉瓦构造的农家小院坐落于山路拐角的一处平地,门前空地紧临着种满牡丹的山坡,房后坡下是牡丹大田。主人老王邀请我们坐下喝茶,他说他家原来的6亩庄稼都种上了牡丹,家从山后搬到山前,临路做些小生意,也接待游客住宿,虽然位置不算好,一个花期下来也能赚两三千元。
得知我们是从洛阳来的,老王高兴地说:“去年地震时我家牡丹田死了一大批牡丹苗,洛阳有关部门给我们捐赠了几千株。瞧,门前的这片地种的就有洛阳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