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是中国栽培牡丹的发祥地之一,广泛分布在秦岭山脉和陇南山地的紫斑牡丹,是中国栽培牡丹的一个重要原种。
兰州不少公园栽种有牡丹
4月初,我们到兰州采访,登上城市南部的兰山之巅,看到一个面积10多亩大的牡丹园,园子中间是一座古色古香、高数丈的牡丹阁。在兰山公园工作了20年的老园丁杨师傅说,兰山公园的牡丹集中在牡丹阁周围,共有150多株10多个品种,株龄都在20年以上。每年4月底牡丹陆续绽放,持续到5月中旬。每到这时候,市民都驱车上山看牡丹,节假日更是游人如织,车辆都停放不下。
我们注意到,这里的牡丹很高大,大多有一人高。有趣儿的是,牡丹叶子虽然发黄枯萎,但没有凋落。杨师傅说,兰山公园的牡丹枯叶不掉落,第二年春天发出新叶,老叶子才脱落。我们看到,这里的牡丹刚刚发出嫩芽,还没有结出花蕾。
从事甘肃牡丹研究多年的陈德忠说,清代以来,兰州牡丹栽培日盛,不少名园都植有牡丹。清末甘肃布政使谭继询之子谭嗣同来兰州居住了一段时间,说:“甘肃故产牡丹,而以署中(布政使司后花园)所植为冠,凡百数十本,本著花以百计,高或过屋。”
距兰州市80多公里的榆中县,过去曾是牡丹丹皮集散地。这里有一个和平公园,是1967年开始筹建的,后来陆续引进了洛阳、菏泽一些牡丹品种,他们陆续选育、搜集了以紫斑牡丹为主的品种200多个。目前,当地牡丹种植面积130多亩,培植苗木13万多株,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牡丹园。1991年春季,和平牡丹园开始举行兰州牡丹花会,已历18届。现在,兰州牡丹花会影响越来越大,吸引了青海、宁夏不少游客慕名观赏。
甘肃与洛阳牡丹交流频繁
陈德忠说,甘肃牡丹以兰州、临夏、临洮最多。甘肃牡丹栽培应用历史悠久,唐代开始栽培,到明清民国时期栽培尤盛。甘肃牡丹现有300多个品种,花瓣基部都有明显的大块紫斑,在其他形态特征上也与中原地区的品种有明显区别,被确定为中国栽培牡丹中的一个重要品种群。
我们在兰州、临夏等地看到,西北牡丹的特点十分明显:植株高大,生长健壮。陈德忠告诉我们,西北牡丹抗寒耐旱,病虫害少,适应性强。一些古老品种如“佛头青”、“绿蝴蝶”、“醉仙桃”、“太土黄”等,古书上均有记载,但是现在中原地区已经不再种植,只有临夏、临洮还有。
著名牡丹专家李嘉珏研究发现,甘肃牡丹与洛阳牡丹的联系,最早是在隋代。《隋志》记述:“炀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此时,西北牡丹开始进入洛阳,品种有“延安黄”、“飞来红”、“颤凤娇”等。到了宋代,洛阳“凡园皆种牡丹,盖无它,池亭独有牡丹数十万本。”西北与洛阳牡丹交流更加频繁。
李嘉珏考证,历史上,甘肃一些牡丹栽培于交通要道上,因此,和中原牡丹往来密切。在临夏、临洮等地的牡丹品种名称中,与洛阳牡丹品种名称相同的至少有17个。一些甘肃牡丹品种由商人、官吏从洛阳带来,在当地生根,被“同化”后得到发展;甘肃的紫斑牡丹迁移到洛阳后,融合到洛阳牡丹品种群中,丰富了洛阳牡丹品种。
近代,甘肃牡丹还走出了国门。1926年,一位美国学者从甘南卓尼县的寺院里采下牡丹种子寄回国内,在美国生长良好,后来部分牡丹种子又从美国传到欧洲,一些引种在伦敦植物园里的牡丹长势良好。
近年来,每逢春节,大量洛阳、菏泽的牡丹盆花被运到兰州、临夏、临洮销售;甘肃牡丹株苗引种到洛阳、菏泽等地,相互交融,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