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未开花的临夏“牡丹王”。 | |
临夏回族自治州面积8160平方公里,辖7县1市,196万人,回族约占半数,古称河州、枹罕。前不久,我们从兰州乘车赶往自治州所在地——临夏市。刚进入临夏州境内,我们便收到一条信息:“欢迎您到‘花儿’故乡临夏。”
“花儿”与临夏关系密切
李永林今年72岁,曾担任该自治州县级市——临夏市的林业局局长,从事临夏牡丹研究20多年。他说,“花儿”是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一带的民歌,临夏之所以被称为“花儿”的故乡,是因为临夏牡丹与当地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各种文学艺术、传统工艺美术、日常生活习惯,都深深打上了牡丹的印记,“花儿”歌颂的内容,很多都与临夏牡丹有关。
临夏牡丹每年5月盛开。届时,吃牡丹宴、饮牡丹酒、庆牡丹花开之风席卷城乡,有“浪牡丹”之称,真可谓花开时节倾城欢。临夏牡丹有许多名品:“佛头青”、“绿蝴蝶”、“河州粉”、“花二乔”、“太土黄”等,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
临夏的回族、汉族等族群众喜欢用牡丹给女儿起名字,小伙子喜欢用牡丹比喻心上人。
李永林举例说,“花儿”歌词有“尕妹穿的是绿丝裤,好比牡丹打骨朵”、“青石头青来蓝石头蓝,白石头根里的牡丹”、“大山背后山靠山,十二瓣叶叶的牡丹”。“花儿”曲牌中也有《白牡丹令》、《绿牡丹令》、《牡丹花朵多栽令》等,还有长歌《十朵牡丹九朵开》、《十二月牡丹》。除了“花儿”外,临夏民间艺术更是散发着牡丹的芳香。窗花、线荷包、箱柜、炕桌、梁、栋等上面的图案,都有牡丹,临夏雕砖更是以牡丹为主题。清代诗人吴镇盛赞临夏“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又说“枹罕花似小洛阳,金城(今兰州)得此岂寻常”,把临夏花城比作牡丹甲天下的洛阳城。
临夏牡丹曾名冠西北
在临夏市郊农户家的院落里,处处可以看到高大的牡丹,有的庭院竟栽种有10多株牡丹。在城市东入口的振华牡丹园,我们看到牡丹株苗高大健壮,年龄多超过20岁。
夏河从临夏市东部流过,向北汇入洮水,然后浩浩荡荡奔入黄河。这里是洮水谷地,黄土高原边缘,土质、水文状况和中原地区相似,但因地理位置高,到了4月初,山上还有薄薄的积雪。
临夏东北部的临洮,古时称狄道。清代诗人吴镇赞临洮“牡丹开径尺”,说“牡丹真富贵,狄道堪称雄。绝艳生天末,芳华比洛中”。临洮牡丹品种“万金富贵”、“大雪青”、“粉妆楼”、“大红魁”、“娇红”、“玛瑙盘”等,开花繁多,气味芳香,是甘肃牡丹的代表。
甘肃有一种说法:“西北牡丹看甘肃,临夏牡丹为最盛。”临夏曾是十六国时期西秦国的国都,其后人马步芳亦对牡丹情有独钟,他1942年在西宁建造马公馆时,专门在后花园栽种牡丹。直到现在,西宁公园仍有牡丹的倩影,近年来还引进洛阳牡丹株苗,发展牡丹苗圃,栽种盆花、销售株苗。
800多年前,牡丹种植开始深入临夏当地人的生活,临夏牡丹栽培技术日臻成熟。明代中期的《循化志》记述当地不仅有牡丹栽培,而且“打儿架山上野花极繁,多不知名,唯牡丹芍药可指数。”《河州志》也有“牡丹旧有数十种,冠绝全省”的记载。
现在,我们看到的打儿架山已改名大立架山,山上光秃秃的,有亭榭庙宇,唯独见不到牡丹的影子。山下有一个开放性公园——红园,有园工在养护牡丹。几处苗圃里的牡丹都有一人多高,像一株株树。天气依然寒冷,牡丹还没有吐蕊。李永林说,这里的牡丹有100多株、10多个品种,种植有20多年了,4月底牡丹陆续绽放,可持续到5月下旬。
临夏的土质适宜牡丹生长,这里的牡丹寿命普遍长,五六十年以上的植株很常见,百年生的牡丹也不稀罕。临夏市州政府院内,过去有一株“粉狮子”牡丹,株高1.83米、丛围12.6米、着花325朵,是洛阳市牡丹研究所1985年发现的,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牡丹,被称为“牡丹王”。每年花开时节,这株“牡丹王”在红园内依然花繁叶茂。
临夏牡丹新规划
临夏的牡丹种植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走了弯路。栽培技术落后,在自治州林业局,一位负责人给我们提供的一份《河州牡丹产业开发情况》资料显示:目前临夏牡丹种植面积不足2000亩,约10万株100多个品种。由于苗木培育技术落后,目前还没有形成市场。近3年来,以洛阳、菏泽为代表的反季节牡丹打入临夏,逐渐占领西北市场,临夏牡丹市场化发展前景堪忧。
这位负责人说,宋代,临夏牡丹引种到洛阳成长,洛阳牡丹也来到临夏生根发芽;去年,我们到洛阳取经后,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计划通过3年到5年的努力,使临夏牡丹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牡丹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重塑“枹罕花似小洛阳”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