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洛阳55年,前20多年对牡丹的印象仅仅停留于美术作品中,没见过真正的花朵,也想象不出历史上国色天香轰动京城的盛况。
1983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第5个年头,首届牡丹花会在洛阳隆重举办,我才有机会近距离领略牡丹的高雅和富丽,爱花的父母对牡丹更是赞不绝口。此后每到4月牡丹的盛花期,无论工作多忙,他们都要专门抽出时间到公园仔细观赏,而我因其他事情没有跟随左右,便无从观察、体味他们的心境,只能从二位老人的谈吐中感受到一种兴奋和满足。
随着花会的规模不断扩大,牡丹栽培面积年年递增,市区主干道两边的绿化带里,一丛丛牡丹悄然现身,市民们无须和外地游客一同挤车,也能就近观赏了。逢清明谷雨,八方游客纷至沓来,车水马龙的王城公园人头攒动,洛阳牡丹甲天下的认可度迅猛飙升。
最近几年,洛阳又新建了七八个观赏园,牡丹品种也越来越多,一到3月下旬,二位老人就开始留意电视里有关牡丹长势的报道。最让他们感到高兴的是,我年轻时学会的照相技术竟然在数十年后显出它的价值——历年来,给父母和牡丹留下的合影,都被他们小心翼翼珍藏在一本本影集里,成为茶余饭后永无休止的观赏主题。
今年3月中旬,牡丹还在含苞,我就带83岁的母亲到了樱花、桃花、迎春花和玉兰竞相开放的隋唐城遗址公园。给母亲拍照时,她提醒我说:要节省着用哦,留到花会期间再给我和牡丹多合照几张!虽然我一再解释数码相机不需要底片,电池用完还能再充电,可她还是闹不懂相机身上的“力气”,怎么总也不见少?
4月初,我陪父母在王城公园赏花,留下了十几张和牡丹的合影。中旬,我们又一同专程前往国际牡丹园,我随身带着三脚架,相机拍下了我们两代人在牡丹花前的开心模样。看到直径一尺左右的花朵,父亲连连惊叹:好家伙,这花真大啊!母亲则钟情于一片黄色的牡丹,高贵细腻的色彩,直扑她老人家放光的瞳仁,那一刻,她脸上的表情灿烂得如孩童一般,完全陶醉在对牡丹的倾慕之中。
老人动情于牡丹花前,只不过是漫长生命的瞬间,但这短暂而强烈的喜悦,却包含着他们对美好人生不折不挠的向往。27年来,父母的心花总是伴随着牡丹盛开,而充当摄影师的我,也每每和他们同时感受到突发的喜悦。在我按动快门的一刹那,他们和新中国一道亲历的困苦艰辛,包括“文革”期间犹如焦骨牡丹所经受炙烤的痛楚,统统融化在了温暖的春风里,张扬成一团团蕊丝的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