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旅游商品是旅游业产生经济效应的重要途径,洛阳旅游商品开发一直是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近年来,我市本土企业根据自身资源优势,把握市场需求,推出具有浓郁洛阳特色的多系列牡丹饼产品,受到广大游客高度评价,销售形势呈持续上升态势,成为我市旅游商品的新生力量。今起,本报将刊发《探析牡丹饼传奇》系列报道,对牡丹饼现象进行分析报道,敬请关注。
高峰时,每天能接待来自省内外的旅游大巴170辆,吸引六七千名游客的目光。
这里,本不是传统意义的旅游景点,因为它只是洛阳全福食品有限公司的全福工业园,纯粹的食品加工厂区。
可是,每天数千名游客到这里参观,独特的线路设计、火爆的人气和游客的积极评价,又不得不让我们突破传统思维,把它放在大旅游格局中考虑。不是景点,胜似景点。
吸引游客眼球的,正是全福公司推出的一条旅游线路:赏千年牡丹王,品盛唐牡丹饼。在这里,欣赏完牡丹芳容后,游客可以目睹牡丹饼的生产流程;如果感兴趣的话,还可以在20多个牡丹饼产品中挑选自己喜欢的种类,带回家送给亲人朋友品尝。
周末,记者来到全福工业园采访,川流不息的游客和炙手可热的牡丹饼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26日15时12分,一辆豫B牌照的旅游大巴缓缓驶入位于310国道南侧的全福工业园内。头戴红色旅游帽的31名游客来自尉氏县,是开封三毛旅游社组织洛阳赏花一日游的。众人顺着贵宾旅游通道,拾级而上来到三楼。隔着玻璃,可见一身白衣的工人们在流水线上忙碌着。末了,是成品下线的场面。
参观结束下楼来到一楼销售大厅,游客们免费品尝到了小块牡丹饼,嘴馋的,还多品尝了几种味道。“不赖,不赖。”大家相互评价道。
感觉不错,那就出手吧。大厅内熙熙攘攘,众人各自挑选自己所爱。盛唐牡丹饼、黑牡丹饼、牡丹酥,袋装的、盒装的……只要喜欢,一一收入囊中。
“我明天还要来这里。”随行的导游吕高杰笑着说。从牡丹花会开始至今,她带团到这里已超过20次,“我们一般先去国家牡丹园赏牡丹,大家对那棵千年牡丹王最感兴趣。我给他们说牡丹王是被一家生产牡丹饼的企业认养时,很多人都好奇:牡丹也可以做成饼吃吗?所以,如果不是时间紧急,大家都愿意看看牡丹饼到底长啥样。”
15时40分,小吕招呼游客上车。粗略统计了下,31人中,有23人购买了牡丹饼,总金额约550元,小吕本人也买了42元。待她带团离开时,院内又停了4辆大巴,两辆来自周口,一辆来自山西长治,一辆来自濮阳。
从4月1日开始,全福公司启动了今年的参观活动。直到26日,在现场协调的销售一部副经理董景敏没有休息过一天。“早的八九点,晚的下午六七点,这之间一直都是游客不断。”虽然略显疲惫,但她仍感到有些兴奋,“刚刚接到公司通知,晚上7点还要接待省外一个贵宾团。”
翻开记录本,很容易看到这些天的游客情况。游客来源上,以省内及山西、陕西、河北、山东等地为主,也不乏北京、东北及东南地区的游客。25日当天的最高纪录是:上海的一个团52名游客,购买了4760元的牡丹饼产品。
但这还不是最高的——4月18日,共接待170辆旅游大巴,游客超过6000人,一天销售牡丹饼9万多元。其中,来自北京的一个50人团,共选购了6060元的牡丹饼。如果不是在现场,你很难想象当时的具体场景。
全福食品公司董事长任全福提供了这样的数字:2007年牡丹饼上市首年,全年销售额500多万元;2008年,全年超过600万元;而今年以来已经突破340万元,销售额同比提高了60%以上。
在牡丹饼精美的外包装上,“牡丹饼传奇”几个大字透露出背后的文化底蕴;而在洛阳旅游商品市场上,它同样演绎了新的传奇,令人刮目相看。那么,牡丹饼是怎样诞生的?今后发展前景又将如何?请关注后续报道。
本报记者 李松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