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4版:聚 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走过地震,我活得更坚强
公益广告
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加大投入市场运作
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文化事业大繁荣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09 年 5 月 11 日 星期    【打印】  
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会议提出
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加大投入市场运作
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文化事业大繁荣
  本报讯 (记者 武平乐)昨日,我市召开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市委书记连维良在会上强调,要提高认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加大投入,市场运作,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大发展、文化事业大繁荣。市领导李兴太、高凌芝、吴中阳、尚朝阳、王立林、陈凤辉参加会议。

  会上,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立林对今年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工作进行了部署。他说,我市是全国第二批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全省5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全市上下要形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的共识,下定决心,树立信心,重点突破,全力打好改革发展攻坚战。王立林提出,今年要重点推进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是大力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二是继续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三是洛阳日报社、广播电视系统、新闻出版系统、文化系统等重点文化单位要试点先行,尝试建立4种类型的产业集团。其中,洛阳日报社要以《洛阳日报》为主体,全面整合我市平面媒体资源,年底前组建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并逐步向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发展;新闻出版系统要通过优势重组,建设一至两个以印刷为主、多种经营为辅,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印刷企业集团,形成辐射整个豫西地区的印刷工业基地。四是整合文化、文物、广电、新闻出版(版权)等行政执法单位,今年10月份前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

  强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要积极拓展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成立股份制性质的洛阳市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加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力度,重点打造精品演艺项目;加快培育一批国有或国有控股的大型文化企业,保证国有文化资本在总量上占明显优势;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积极扶持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发展;盘活文化资源,推动我市特色产业发展;搞好财政专项扶持资金的投入和利用,支持县(市)区文化产业发展壮大。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要遵循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用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努力建设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到2010年年底基本实现市、县有达到国家标准的图书馆、群艺馆,乡镇有文化服务中心,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二是要加快推进重大文化服务工程建设。三是要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四是要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河洛欢歌”群众文化活动。

  连维良就如何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讲了话。他说,近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机构和文化从业队伍不断壮大,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文化市场日趋活跃。但是文化产业发展规模较小、水平不高、体制落后、实力不强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短腿”,与广大群众的期望要求不符,与洛阳在全省的位置不符,与省委、省政府把洛阳建设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要求不符。因此,我们必须下定决心,坚定信心,真抓实干,下大力气推进文化产业大发展、文化事业大繁荣。

  就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连维良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见:

  认识上要提升高度。充分认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坐不住”的责任感;充分认识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差距,进一步增强“慢不得”的危机感;充分认识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进一步增强“等不起”的紧迫感。

  改革上要增加深度。要坚定有序地推进事改企,着力增强其生存发展能力;善于运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并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着重以补贴建社保,建立公平高效的文化单位社会保障机制;善于以全供养拔尖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专业骨干以及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人等尖子人才;善于培育文化新企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数字传输等新兴产业;加快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将业绩与工资挂钩;探索建立事业单位风险经营新机制,以风险抵押金降低事业单位的经营风险,增强事业单位班子成员和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善于用政策调动积极性,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从管单位转向管行业,提高政府职能部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和执行力。

  发展上要加快速度。在各地都竞相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像抓工业项目一样抓文化项目,切实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一是要推进文化产业大发展。要加快打造有影响的文化精品,加快实施一批文化产业大项目,加快培育一批文化重点企业,加快引进一批文化战略合作伙伴,加快做大文化产业规模,力争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2015年达到100亿元,努力缩小与先进城市的差距。二是要推进文化事业大繁荣。要加快推进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打造以牡丹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品牌,并制定好文化事业发展战略规划。

  投入上要加大力度。文化产业不仅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同时又是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必须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文化产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切实加强文化产业财政投入论证评审和使用管理,努力实现财政投入效益最大化。要增加市级、县(市)区投入,利用市场机制和公司化运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要大力争取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各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平等竞争、共同发展;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确保文化投入向精品倾斜、向基层倾斜。

  运作上要提高市场化程度。要坚持面向市场,确保各类文艺创作贴近基层实际、体现社会生活、符合群众需要;要形成内生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实行财政投入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有效配置公共文化资源;要优化市场环境,全力打造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文化市场硬环境和公平公正、管理有序、文明健康的文化市场软环境;要通过事改企、扶持引导、加强监管等措施,培育中介机构和合格的市场主体,提升文化产业发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要通过优化配置、完善链条、转变职能、统筹规划等办法,整合相关文化资源;要坚持履行政府文化发展职责与发挥市场作用相结合,解决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不够、活力不足的问题。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