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石化工业的崛起,吉利区以超前的眼光,不遗余力,做起了“文化强区”的大文章,结下了丰硕的成果。
抓阵地、搞培训,夯实文化强区基础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无形力量,因此,吉利区把抓文化阵地建设、培育文艺人才作为文化强区的系统工程。
——三级群众文化活动网络基本形成。经过多年的努力,该区目前建立和完善了以区文化馆为龙头,以乡、办事处文化活动中心为枢纽,以29个行政村文化活动大院和8个社区文化服务站为基础的三级群众文化活动网络。区文化馆图书室完善了图书借阅制度,配备了电子检索系统,每年借阅量达9000人次;全区29个行政村建立了高标准文化大院,23个行政村建成了书架工程,还在乡、村和社区建立了31个“馆外图书室”和村“富民书屋”;全区建立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成了19个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村庄和社区文化广场。这些网络的形成,为全区文化创建工作奠定了基础。
——一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成投用。近年来,吉利区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完善了广播电视、文化广场、阅报栏、公益广告栏、图书馆等硬件设施。与此同时,吉利区本着“地厂共建”的指导思想,与洛阳石化总厂联手开展了文化设施共建活动。如今,占地6万平方米的区文化中心及河阳、世纪两个文化广场,成为吉利区对外形象的招牌;坐落在区中心地带的石化俱乐部、石化体育馆和石化文化宫,经过装修改造,现已成为吉利对外交往的重要场地。
——群众性文艺骨干队伍不断壮大。吉利区十分重视文艺人才的培养。他们下工夫抓了两件事:一是挖掘社区文化骨干,组建了吉利区文化艺术团、老年文化宣传队、老年迪斯科舞蹈训练队等10余个业余文化团体,文化骨干队伍基本形成。二是加强文化骨干培养,定期选派文化辅导员进社区、到农村,对群众文化活动进行业务辅导。据统计,5年来,他们先后举办各种文化培训班520余期,使全区文化骨干的素质得到大大提升。
抓载体、拓渠道,搭建文化活动舞台
吉利区文化创建活动,围绕抓载体、拓渠道,动了很多脑筋,做了不少文章。
——不断邀请专业团体到吉利献艺。近年来,吉利区与洛阳石化紧密携手,先后邀请中央芭蕾舞团、中央管弦乐团、全国甲级联赛篮球队和排球队以及省内外著名文艺团体和体育组织到吉利演出和比赛。
——着力调动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目前,吉利区已形成广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村文化大院活动三位一体的基层文化活动新格局。广场文化活动坚持月月有主题,双周有活动。据不完全统计,3年来该区共举办了480多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吉利区的社区文化活动已经从一般的娱乐型转为知识型,不少社区开办了老年大学班、书画培训班、音乐培训班,经过培训,许多人掌握了一定的文化技巧。河阳新村社区的张秋菊,今年已经70岁高龄。几年来她积极参加社区活动,自编自导各种舞蹈,曾率队参加洛阳市第十届老年人运动会,获得了腰鼓比赛第一名。
抓创作、出精品,提升全区文化品位
在全面推进文化创作、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同时,吉利区十分重视抓好文化创作工作。近年来该区建立和完善了群众文化创作组织,制定了奖励措施,确定创作目标,使全区文化创作形成了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的喜人局面。
洛阳石化退休干部初丕成,抓住一对再婚夫妇精心照顾老人的事,创作出五幕话剧《家境》,话剧先后在洛阳、孟州、濮阳等地演出15场,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这台话剧不仅被评为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后来还被中央电视台改编成两集电视剧在黄金时间播出。洛阳石化退休干部习文,多年来潜心电视剧的创作,先后创作出《黄河恩怨》、《老娘泪》、《为驴生非》等电视、电影文学剧本,其中《为驴生非》还被《长影电影文学》刊用。退休教师方复山创作的《凤女临凡》、杨超然创作的《栖凤岭》在上级组织的优秀剧本评选活动中,荣获了“优秀创作奖”。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吉利区的文学创作,先后获得市级一等奖6个、二等奖26个、三等奖32个,5人10次获得市级文化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吉利区深入持久开展“文化强区”活动,使全区的两个文明建设实现了双丰收。2003年以来,该区先后被授予“河南省文化先进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和“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活动”等荣誉称号,并且人均文化广场拥有面积创下了全国领先、河南第一的佳绩。吉利的人均主要经济指标长期位居洛阳市前列,全区率先实现了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