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1版:首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十大实事实施进展顺利
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活动在映秀举行
持续支援灾区重建
尽力帮助困难群众
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二次会议
热血忠诚谱写鱼水深情
国家林业局调研组肯定我市林业生态建设
强力推进组建洛阳日报报业集团
瀍河北段初现生态堤岸
“文化春风”拂吉利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 年 5 月 13 日 星期    【打印】  
汶川地震发生后,驻洛96542部队受命于危难之际,在巴蜀大地谱写了一曲动人心魄的抗震救灾之歌——
热血忠诚谱写鱼水深情
  今年5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胡锦涛签署通令, 给在抗震救灾斗争中作出突出贡献的96542部队记一等功。

  面对这至高无上的荣誉,部队长王洪只是微微一笑:“荣誉是人民给予的,是官兵们用热血和汗水换来的。面对荣誉,我们将更加珍惜荣誉,为人民群众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震撼了中国。5月15日,王洪率领该部第一梯队84名官兵,于当日从洛阳乘专机出发,朝绵竹挺进……随后,第二梯队、第三梯队的304名官兵与时间赛跑,展开了一场抢险救人、安置群众、重建家园的保卫战。

  昨日,记者走进军营,与官兵们一起回忆令人难忘的一幕幕场景。

  灾情就是命令

  抗灾就是打仗

  5月12日,在得知汶川地震的消息后,官兵们踊跃报名要求到抗震一线,628人递交了请战书、2人血书请战……休假在家的三级士官邹树威接到命令当天就赶回了营区;副连长杨彦斌不顾父亲病危,义无反顾地踏上征程……官兵们说,看到同胞受难,他们心如刀割。

  15日5时,该部抗震救灾第一梯队84名官兵进入绵竹灾区;8时30分,进驻绵竹营地后,王洪不顾劳累,第一时间赶到绵竹抗震救灾指挥部了解情况。当他得知绵竹电力公司重要物资被困在岌岌可危的大楼内时,立即抽调20名官兵赶赴现场,迅速展开紧急救援。经过长达6个小时的艰难搜救,重灾区汉旺镇临时供电的30箱漏电保护器顺利脱险。

  地震发生后,汉旺镇80%的房屋倒塌,电力、通信全部中断:一所应急医疗救治中心因供电不正常,数千名受伤灾民无法实施救治手术;一所学校和一座医院的废墟下,数百名群众被埋……学校和医院位置特殊、交通不便,作业空间狭小,抢救难度非常大。官兵们排除万难,挨栋危楼布线,挨个房间装灯,挖沟、放缆、敷线……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战士们告诉记者,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在天黑前点亮汉旺镇,为受灾群众打开“生命通道”。

  战士们的汗水换来的是一根根电线杆拔地而起,一盏盏路灯挂上电线杆。

  18时30分,医疗救助中心通电成功;21时,汉旺镇的街道一片通明。

  挺身谱写爱民曲

  力挽倾厦救亲人

  在参加抗震救灾期间,战士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用生命和汗水为灾区人民换来幸福的诺言。

  5月17日6时,接到上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命令,得知绵竹市九龙镇青泉村关门山中仍有6名老人被困,生命受到严重威胁。部队迅速组成一支由30名党员组成的突击队,火速赶往关门山。关门山海拔2300多米,与震中汶川仅一山之隔,直线距离30公里。地震发生后,原本树木茂盛的山中到处都是石块,越往里走情况越糟糕,到10时30分,救援突击队失去了方向,官兵们也因体力消耗过大精疲力竭,救援行动受阻。

  所有突击队员心急如焚,最后大家决定分成3个班组前进,一旦前面的班组出现险情,后面的班组就必须后撤。

  11时许,前方道路再次中断。官兵们没有放弃。半个小时后,王洪带领5名官兵成功开辟一条狭窄的小道;12时40分,官兵们终于爬上了山顶;13时30分,官兵们成功搜救到6名被困老人;18时40分,官兵们先后翻越11座大山,趟过7条急流,经过5个半小时的艰苦接力后,被困5天5夜的6名老人终于获救。

  争分夺秒创奇迹

  挑战极限夺胜利

  “搭建帐篷,手磨破了,腿跑麻了,脚站肿了,但没有一个人退出抢建的行列。整个晚上,我的心被感动着。”有同样感受的,何止战士周孝忠一个。

  看着震后的绵竹,政委王庆先深深地感觉到,尽快让灾民们有一个安全的住所,是最能让灾民们尽快树立起希望和信心的办法。 

  5月22日,当得知一批灾区紧缺的帐篷刚刚运抵灾区后,部队立即与绵竹市民政部门协调,希望尽早为灾民拿到帐篷。

  时间紧迫!官兵们紧急行动。

  20分钟后,帐篷搬运到位……

  2个小时后,临时划定的安置点上垃圾清理完毕……

  看到官兵们个个累得满头大汗,当地人纷纷前来帮忙。5个小时后,可容纳1500人居住的100顶帐篷全部搭设完毕。

  这个帐篷区成为绵竹市搭建灾民帐篷区的样板。

  5月24日,绵竹市抗震指挥部将一项新的任务交给了该部——在东北镇原轮胎厂废墟上搭建2000顶帐篷。

  全团立即投入兵力300人,组织全力攻坚。5月26日,抢修抢建工作仍紧张地进行。夜里,突降大雨。官兵们有的搬帐篷,有的挖排水沟,在大雨中干得热火朝天。

  次日8时,天放晴了,经过官兵们连续50个小时的艰辛奋战,2000顶帐篷拔地而起。这2000顶帐篷,让1万余名灾民有了“新家”

  随后,部队又开始为一个叫张家大院的村落忙活起来。该村在撤并前叫河兴村。村中有座张氏祠堂,有近300年历史,是德阳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川北建筑风格的民宅古建筑。“5·12”特大地震中,古旧的建筑和新式民宅毁于一旦。

  5月23日,他们承担了重建河兴新村的重任。临时党支部立下军令状,212名官兵写下了决心书,重建河兴新村的战斗就这样拉开了帷幕。仅仅一天时间,官兵们就平整场地3300平方米,硬化地面2000平方米。

  经过连续96小时奋战,一个融文化活动室、小卖部、医疗室、澡堂于一体的灾民安置过渡房搭建完毕。

  “震灾无情,战士千里驰骋,阳光下的奋勇,深夜中的拼命,还有这废墟中,憨态的睡容,席地而卧间,诠释着军人,新的使命。”采访结束时,我看到这首部队官兵创作的诗歌,当我用心把它读完,心中唯有一个感受:子弟兵,无愧是人民心中最可爱的人!

  本报记者 李燕锋 通讯员 陈鹏安 唐海辉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