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5版:综合·社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干好本职工作,就能赢得尊敬”
走进家园看问题
大学生“村官”创业
基层政府“搭梯子”
关于开展注册商标
登记备案工作的通知
广告
家园问题回头看
“六一”前,“寄养村”里听童声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09 年 5 月 20 日 星期    【打印】  
瀍河回族区北窑村、旭升村的近60户村民家里,寄养着市儿童福利院近120名孤残儿童,被人们称为“寄养村”。近日,我们前去探访——
“六一”前,“寄养村”里听童声
本报记者 王继辉 见习记者 连漪 文/图
郭焕英鼓励党子建走路。
  郭焕英想起党子建离开的日子就忍不住流泪。
集中在福利院里作康复训练的孤残儿童。
  编者按 今年6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60个国际儿童节。在不幸的孤残儿童中,有一批幸运的寄养儿童,他们重新有了自己的“爸爸”、“妈妈”,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六一”节临近,本报今日起推出“寄养儿童圆梦‘六一’”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瀍河回族区北窑村、旭升村下园小区的近60户村民家里,现在寄养着市儿童福利院近120名孤残儿童,被人们称为“寄养村”。近日,我们探访“寄养村”,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可怜孩子没有家”

  旭升村下园小区28个寄养儿童家庭中,有13个家庭的“父母”除了节假日,每天都要重复一项工作:带着寄养儿童到市儿童福利院作康复训练。从下园到福利院一路上坡,刮风下雨、大雪冰冻常使这段路显得艰难而漫长。

  今年53岁的郭焕英就是其中一位“母亲”。

  5年前,郭焕英将脑瘫、下肢瘫痪、刚4岁、重13公斤的党子建带回家时,党子建只会爬,大小便失禁,经常拉在被窝里、裤子上。郭焕英和老伴儿、儿子、女儿没有嫌弃他,勤换勤洗衣服,让党子建干干净净的。“不是为了一个月300元的寄养费,说实话,给800元都没人愿意干伺候生活不能自理人的活。我实在是看这些孩子太可怜,从小没有家。”

  郭焕英的儿子在一家健身房当教练,也义务宣传寄养。有一位老板深受感动,悄悄给福利院里的孩子们送去了近3万元的用品,还为下园的每个寄养家庭送去了棉被。

  郭焕英的女儿悄悄为妈妈购置了一辆老年代步车,还装了一个篷子,给后座上的孩子遮风挡雨。

  郭焕英的老伴儿为了让孩子练习走路,将屋内四面墙壁上全部装上木制扶手,天天拉着孩子练习。

  党子建越来越重,还是不会走路,郭焕英带着吃力,申请福利院调换一个身体条件好一点的孩子。然而,每次郭焕英去福利院给孩子作了康复训练回家时,党子建都爬着边追边喊:“妈妈,回家。”这样持续了3个月,郭焕英忍受不住情感折磨病倒了,向福利院申请领回了党子建。“是金娃我也不换了,这是我的孩子。”郭焕英擦着眼泪说。

  现在,和其他12户寄养家庭一样,从周一到周五,郭焕英每天早上5时30分就要起床做饭,然后给寄养的两个孩子穿衣服、洗漱、吃饭。7时30分,她把两个孩子抱到三轮车上,上福利院去作康复训练,到下午5时回家。中午,福利院管孩子一顿饭,家长们就在院子里随便吃点自己带的油饼、馒头,喝点开水。

  “爸爸”“妈妈”不显老

  北窑村有31个寄养家庭,从村中街道走过,不时可以见到走路蹒跚或略显呆滞的孩子,他们身边陪伴的一个个“守护神”,告诉我们这是寄养儿童。

  31户人家,每个寄养家庭中都生活着两个来自福利院的孤残儿童,年龄2岁至12岁。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没有血缘的亲情。

  年过半百的张爱香是北窑村家庭寄养第一人。

  2004年7月,当时在福利院当临时工的张爱香带着两个孩子来到家里,老伴和儿子都很支持。现在寄养的党易英、党建华是她接收的第三批孤残儿童。

  张爱香的家里里外外收拾得十分干净,两个孩子的床铺和“爸爸”、“妈妈”的床在一个房间,十分整洁,两个孩子都穿着新衣服,看上去很机灵。

  7岁的党易英是个乖巧的女孩,见到生人会问“好”,接受帮助会说“谢谢”,村里人喜欢亲切地叫她“英子”。英子和党建华喜欢看动画片,“喜羊羊”等动画形象一出现,英子就高兴地拍手。英子说,自己的“妈妈”漂亮、年轻。

  张爱香说,两个孩子都特别懂事,带着进超市,从来不乱要东西。平时看到自己或老伴儿进门,马上拿着拖鞋送过来。“最高兴的时候是孩子叫‘妈’,那种感觉,只有你付出了母爱,看到孩子生活能力有进步时才会体会到。”张爱香说。

  问起其他一些寄养儿童,都说管自己的“爸爸”、“妈妈”的儿女叫“哥哥”、“姐姐”,“爸爸”、“妈妈”一点不显老。

  庞小双是村里第二个申请寄养残疾儿童的人。2004年12月,党国跃、党易月来到家里。

  今年9岁的党国跃有个外号叫“猴子”,村里人提起“猴子”无人不知,黑黑瘦瘦的“猴子”调皮捣蛋,没事就往街上跑,有时还把洗衣粉、酱油等往下水道倒,“爸爸”翟作中停放在院子里的车不知道被他放了多少次气。庞小双说,每天除了睡觉,他都是乱跑乱抓。我们采访的时候,“猴子”不时抓眼镜、抓采访本。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快60岁的庞小双老两口每天都很累。

  去年6月,庞小双觉得实在照顾不了多动的“猴子”,向福利院提出来换一个残疾孩子。然而,“猴子”回福利院当天晚上,老两口就失眠了。实在熬不过,老两口又跑到福利院,坚持要将“猴子”带回家。而“猴子”在福利院里也是不吃饭、不睡觉,天天喊着“回家”。“寄养孩子时间长了,感情越来越深,比自己孩子还亲。”庞小双说。

  在她们的带动下,北窑村又有29户成为寄养家庭。现在,还有10多户申请寄养。平时邻居也常给寄养儿童送礼物,陪寄养儿童玩。爱让这里充满了和谐。

  寄养儿童的心愿

  “我想上学。”大大的轮椅上架着一个瘦弱的身躯,细小的双腿在空中晃动,村里的路虽然平坦,但轮椅上独自前行的孩子仍显得艰难。轮椅上的小男孩叫党国强,今年9岁,轮椅上的大书包显得格外显眼。

  国强的“妈妈”关玉卿说,2005年7月,党建国、党国强来到家里。党国强智力正常,但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孩子上学的愿望十分强烈,去年福利院联系到村子附近一个民办的学前班。党国强每天上学,都要带上纸尿裤,老师要帮忙换一次。

  “孩子学习很好,老师都直夸。”关玉卿说。国强拿出他最近的语文、数学试卷,都是双百分。“这是班上唯一一个。”关玉卿自豪地说。

  “想帮‘妈妈’买辆代步车。”下园的26名寄养儿童需要天天到福利院作康复训练,孩子们悄悄告诉我们,如果“妈妈”有一辆不用花力气的车就好了。

  采访中,更多的孩子表现出了儿童特有的天真无邪。他们说,有玩具、有图书、有人玩……这样的“六一”节最快乐。

  寄养儿童的心愿能否实现?如果您愿意一起伸出援手,请拨打电话:66778866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