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胡越) “我市不少市民踊跃报名捐献造血干细胞,但当真正需要捐献时,个别捐献者却望而却步”。昨日,市红十字会秘书长郑瑞生说起工作中遇到的这种尴尬时,满脸都是无奈和遗憾。
据介绍,根据省红十字会的安排,我市从2003年起正式启动建立捐献造血干细胞资料库工作。这项工作开展以来,市民表现出很高的热情。截至目前,报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已经有3000多人。“每次采集血样都要排长队,有夫妻同行的,有父子同行的,还有坐车从乡下赶来的,场面非常感人”。回忆采集血样时的场景,郑瑞生记忆犹新。
热情令人感动,然而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却让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感到尴尬。前不久,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河南省分库通知市红十字会,洛阳一位志愿者和省外一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急需这名志愿者再进行高分辨配型以便捐献造血干细胞。接到通知后,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和这名志愿者取得联系。然而,对方一听却犹豫了。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先后5次和他联系,但遗憾的是,这名志愿者最终因为思想顾虑没有捐献。
这样的尴尬不止一次遇到。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郭琪说,去年我市也有一名志愿者和外地患者初配成功,但当通知这名志愿者时,其家人却无论如何也不同意,捐献者本人只好作罢。
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市有40多位志愿者与患者初配成功,其中已经有多名志愿者完成捐献,但也有个别志愿者最后变卦。“推托的理由很多,其实主要是大家对捐献造血干细胞有顾虑,担心会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郑瑞生说。
“患者为了接受捐献,可能在心理上和治疗上都提前做了不少准备,突然的变化,不但打乱整个治疗计划,而且对患者的心理也造成了伤害。”郑瑞生说。
2007年6月1日,洛阳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医生杨春萍,为救治新密市白血病患者杨宝健捐献了造血干细胞。记者昨日采访杨春萍时,她说自己在捐献后身体状况一直很好。“其实,捐献骨髓就像献血一样简单,根本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可怕!”
“奉献爱心,不能仅凭一腔热情,更需要科学的态度,消除认识上的误区”。郑瑞生希望大家能更多地理解和支持捐献造血干细胞这项造福他人的爱心事业,希望今后不再有尴尬和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