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19时许,在被称为“汝阳粮仓”的内埠乡内埠村一块地头,麦子已被收割完毕,夕阳照着地里整齐的麦茬。
村委主任宋社峰站在田间介绍:“我们村1万多亩地,7日已全部收完麦子,种上了玉米,正好赶上下雨,今年秋粮肯定能有好收成。”
问起今年的夏粮收成,宋社峰说:“今年虽然遭遇严重干旱,但小麦不仅没有减产,反而明显增产,水浇地从往年的亩产4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山坡旱地从往年的150公斤提高到250公斤。夏粮丰收关键是抗旱起了作用。”
“大旱之年取得丰收,我们还有个重要的成果,就是建立了确保粮食连年丰收的长效机制:人人爱护水利设施,逐年实施和恢复水利设施建设”。
内埠乡毗邻陆浑灌区,2.7万亩滩地是汝阳县土质和水利灌溉条件最好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兴修了大量的水利设施,但近20年来,许多渠道被垃圾阻断不能通水,一些提灌站因设备老化无法使用。
去冬今春,我市连续100多天干旱,内埠村的万亩麦田也干得冒烟。眼看着陆浑水库的水从村旁流过,却不能进田浇地,村民们心急如焚。
73岁的丁老汉找到宋社峰说:“赶快组织修渠吧,村里没有钱,我把棺材卖了,拿1000元钱……”
宋社峰深受触动,他对老人说:“你放心,我不让村民拿钱,也一定要把渠修起来,让大家浇上地!”曾做过多年生意的宋社峰说服家人,自己拿出8.7万元,和村支书一起凑了10多万元。
他们又到县里争取抗旱应急工程建设资金,连同自筹的资金,总计筹资32万元,带领群众昼夜苦干,相继恢复了村4处提灌站设施和西岭提灌站、桥凹提灌站,清理了6支渠1200米,3处干渠1500米及青年渠1000米,使内埠滩地的灌溉设施全面恢复启动。
在内埠村陆浑东6支渠旁记者看到:渠底得到了硬化,渠帮得到了彻底的修复护砌,渠道通畅。3条干渠也都得到很好的修复。
在投资修通支渠的基础上,对自发清淤护砌的田间支渠,村两委给予包料扶持,引导群众自己动手清淤1800米。群众自发购置了水泵和水管。
宋社峰垫资2万元缴纳水费,全村万亩小麦95%以上浇了封冻水和返青水。
内埠村村民张振敏家里种了5亩小麦,今年亩产都在400公斤以上。他说,要是不抗旱,今年一亩地最多能产100多公斤小麦。现在有些渠还没完全修通,如果渠全部得到修复,干旱年份,滩地照样能增产。
为什么旱年还能增产?张振敏说,干旱年份光照充足,如果水能跟得上,光合作用的效果更加明显,粮食自然增产。
从抗旱中尝到甜头的村民更加爱护水利设施,重视水利建设。宋社峰说,群众的认识上去了,村委的工作也找到了重点。我们已经规划逐年恢复、新建一批水利设施,真正做到旱涝都增产。 本报记者 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