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1版:首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黄河小浪底观瀑节开幕
“第一村”为何花开平乐
司机请注意 我市昨日启用此标志
新电集团
去年节煤16余万吨
企业发展之魂——焦裕禄精神
为您导读
充分发挥重点企业主力军作用
为决战二季度作出重要贡献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 年 6 月 22 日 星期    【打印】  
企业发展之魂——焦裕禄精神
——“走进中信重工”系列报道之八
  中信集团青年代表参观焦裕禄展室。     刘勤国 摄
  一个人要想干出一番事业,需要精气神;一个企业要想兴旺发达、永立不败之地,需要一股内在的精神力量作支撑。

  在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数天的采访中,总能感觉到企业内部有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把大家的意志和力量凝聚在一起,在艰难曲折中团结奋进,在改革开放中破浪前行,在市场竞争中勇立潮头,在自主创新中锐意进取……

  这就是伟大的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曾在这里工作9年

  查阅焦裕禄同志的生平得知,1953年6月,焦裕禄从共青团郑州地委调到洛阳矿山机器厂(中信重工的前身),先后担任筹建处资料办公室秘书组副组长、一金工车间主任、厂生产调度科长,直到1962年6月调出企业。

  这个时候距他累倒在兰考大地、被病魔夺去生命仅有一年零11个月。

  “焦裕禄精神形成在中信重工,发扬在兰考。”

  72岁的郭玉慧老人,当年与焦裕禄在一个办公室工作。在讲述焦裕禄的事迹时,郭玉慧老人眼含热泪,激动不已。据老人讲,焦裕禄沉稳、老练,话不多,一心扑在工作上。在他主持试制新中国第一台新型2.5米双筒卷扬机期间,不分昼夜地工作。他几十天不回家,一件破棉大衣陪他在光板凳上度过无数夜晚;有时为了搞懂技术图纸,经常通宵在办公室查阅书籍、资料;一个干馍、一杯白开水,就算一顿饭。

  81岁的王明伦老人回忆说,1954年8月,他和焦裕禄一起被派往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焦裕禄每天学至深夜,遇到不会的问题就问,当遇到大家也不会的问题时,就去问高年级的学生。入学后的第一次考试,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他,竟然也考出了好成绩。

  王明伦老人说,那年冬天到了,从大连来的同学没带厚被褥。焦裕禄知道后,提出让同宿舍同学合铺睡觉,腾出几床被褥送给大连来的同学。

  焦裕禄在当上车间主任、生产科长以后,也一直坚持同普通工人一起劳动,一起排队吃食堂。在制造第一台卷扬机的日日夜夜里,为突破中间齿轮的剃齿关,他与老工人于荣和连续干了两天两夜。焦裕禄常说:“我不习惯坐办公室。屁股和板凳结合得多了,腿就会软,人就会懒,就会与工人疏远了。”

  在中信重工,每一名与焦裕禄相处过的人,都能讲出几个焦裕禄同志的感人故事。   

  2004年5月,在焦裕禄逝世40周年纪念日前夕,中信重工党委在他生前工作过的车间建立起焦裕禄事迹陈列室,共展出照片、文字资料、实物100多件,并在企业中央大道口竖起焦裕禄半身铜像,供公司广大职工纪念、缅怀这位“党的好干部”。

  2005年7月,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期间,为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向焦裕禄学习,实现企业新的腾飞,中信重工党委向全公司发出了深入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的决定,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他事业为重、以厂为家、忘我工作、顽强拼搏的精神,率先垂范、清正廉洁、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深入基层、求真务实、知难而进、实干兴业的精神,以人为本、联系群众、同甘共苦、执政为民的精神,勤奋学习、勇于开拓、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同年8月,还把企业中央大道命名为“焦裕禄大道”。

  一个个先进群体闪耀企业

  焦裕禄精神已经成为中信重工的宝贵财富,一批又一批产业工人以他为榜样,献身企业,一个又一个先进群体从这里走出洛阳,走向全省,走向全国。

  上世纪50年代末,“刘玉华姑娘组”的21位女工结成工作组,与男同志比着干。她们在刘玉华的带领下,苦干加巧干,不仅月月、季季、年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还完成了20多项小革新,她们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女车工,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女工同样可以干重工业”的纪录。“刘玉华姑娘组”曾20次被评为先进集体,7次出席全国、省、市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成为全国女工学习的榜样。

  16日上午,记者应约拜访了刘玉华老人。在陈设简单的客厅,72岁的她思路清晰,回忆当年的人和事时说,焦裕禄以事业为重、以厂为家、艰苦奋斗的精神对她们影响很大。在上世纪60年代,“刘玉华姑娘组”之所以能够拼命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并且在“文革”中受到冲击时仍然坚持生产,主要是焦裕禄精神在激励着大家!

  上世纪80年代末,中信重工铸铁厂曲绍惠、周保真等几位女天车工,自发成立业余捡钉子小组,并自定目标:每年捡回5000公斤旧钉子。她们到条件艰苦的铸铁车间废弃砂堆里,用双手扒砂捡拾钉子,荡起的砂尘熏呛得个个头晕、恶心;在夏季闷热的地下室里,她们一手举蜡烛,一手从铸件夹缝中抠出一个个旧钉子,几个月下来,每个人的手上伤痕累累……

  这个“万斤钉小组”坚持业余无私奉献12年,共回收旧钉子5.5万公斤,为企业节约资金30多万元。爱厂如家、艰苦创业、精打细算的“万斤钉精神”,是焦裕禄精神催生的一朵惊艳之花。

  20多年过去了,当年“万斤钉小组”的大多数人已经退出了生产一线,但中信重工人依然续写着节约的“传奇”:“白开水”替代瓶装水,在公司内各级会议上推行;各生产厂加大旧物回收力度,每年节约资金500多万元;在“万斤钉小组”曾经工作过的铸锻厂,“万根螺栓回收小组”、青年团员各种节约活动有声有色开展……

  新时期新工人新飞跃

  时光飞逝。

  到21世纪,焦裕禄精神和一个个先进群体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精神内涵,已经铸就了走过半世纪风雨的“中信重工精神”。在她的感召下,每个中信重工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忘我工作,奋勇争先,出现了“群英璀璨”的局面。

  200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高级技师闫光明,自1971年进厂至今,一台机床开了38年。在38年里,他默默无闻,只想着干好每一天的工作,他操作的6.3米立车已经从当年中南地区最先进的机床成为今天的“老牛”,但闫光明干出的产品几十年中一直“免检”。

  改革开放时期诞生和成长的新一代产业工人代表、省级劳动模范于玺,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他操作的6.5×18米数控龙门镗铣床,是2006年从德国购进的,属当今世界最大最先进的数控机床。公司不仅没有一名有经验的老工人,甚至大家连见都没有见过。据说能熟练操作这种机床的工人,全国也不过十几个。

  只有中专学历的于玺,勇于钻研数控知识,两个月内就基本掌握了操作技术。几年来,他不仅成功地完成了世界最大的三峡启闭机、世界最大的澳大利亚铁矿磨机、世界最大最先进的18500吨油压机等部件的加工任务,质量达到国际标准,而且每年完成工时达到额定工时的3倍,相当于1年完成3年工作量,并且没有出现一例质量和安全事故,创造了生产奇迹。

  傍晚,散步在中信重工“焦裕禄大道”。在一堵墙上偶然看到“新时期、新工人、新飞跃”的标语。这句话既向新一代产业工人提出了要求,又或多或少反映了他们所具有的时代特征。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生生不息的焦裕禄精神历久而弥新。焦裕禄、“刘玉华姑娘组”、“万斤钉小组”、闫光明……这些楷模如同一个个光彩夺目的路标,引领中信重工人走在更宽广的大道上,去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