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绘画产业
近日,我们到孟津县平乐村探访,见到51岁的郭泰森正在画室泼墨作画。他的画室在自家的两层小楼的一楼,外边烈日炎炎,室内倒也清凉。
郭泰森最初在村办企业上班,后来跟着其兄郭泰安学画牡丹,还外出拜师学艺,是村里学画牡丹比较早的农民。他绘画底子好,很快就独撑门面,现为平乐牡丹书画院副院长,同时还是中国花鸟画学会会员、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村委会主任郭玉灿说,郭泰森对牡丹画的销售十分重视,其作品通过参加国家、省、市各种画展,名气越来越大,如今在国内许多城市很受欢迎,在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很有市场。
“咱们这地方牡丹画不稀罕,可是在外地,画牡丹的人有限,一听说是洛阳人画的洛阳牡丹,价格也不贵,很多人都愿意收藏。”郭泰森说。
有关部门作过统计,平乐村牡丹画创作群体人均年收入2.5万元,一些水平较高的农民画家年收入超过20万元。郭泰森应该属于“水平较高的农民画家”,收入如何可想而知。我们问起这个问题,他笑而不答。
产生巨大效应
画牡丹在平乐村形成特色产业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应。
平乐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特色种植,画牡丹对村民增加收入的拉动作用不言而喻。
如今,平乐农民开始走上牡丹画商品化发展之路,一些村民的生活因为画牡丹而改变。村民郭平安家里原来很穷,学会画牡丹后,平均每天画四五幅,净挣100多元,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像他这样的村民不是个别的。
平乐牡丹画声名远扬,专程前来买画的人络绎不绝。
千姓的一个韩国团队来附近的上古村寻根,专门购买了一张平乐牡丹画祭祖;少林寺、白马寺到国外进行交流活动,用平乐牡丹画做礼品;洛阳一些企业与美国、新加坡、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等国企业贸易往来,也来购买平乐牡丹画做赠品;每年寒暑假开学之际,许多家长慕名来到平乐村,为在外地上大学的孩子求画,赠送同学、老师……
平乐村举办牡丹画培训班,刚开始来的都是本村村民,后来偃师、孟津、新安以及市区的学员也多了,如今郑州、三门峡、济源等外市的学员也不少。平乐牡丹画花头大、色彩艳的独特风格,被学员们带到了四面八方。
如今,平乐村挂牡丹画工作室的有30多家。2008年,平乐村仅牡丹画一项就实现销售收入900余万元,已经形成了书画、装裱、营销产业链条,产生了100多个牡丹画专业户和300余名书画爱好者,其中省、市、县级美协会员20多名,年创作牡丹画10万余幅。
形成良性发展
平乐村牡丹画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销售渠道,归纳起来主要有3个:一是已小有名气的“平乐牡丹画家”给全国各地的固定客商长年供应作品;二是在市场上有一定名气的画师的作品,有客商定期上门收购;三是牡丹画在唐三彩城、文博城、关林、龙门、白马寺等景点进行销售,每年牡丹花会期间销售异常火爆。
如今,平乐牡丹画销售市场不断拓宽,逐步进入山东、陕西、山西、河北等地的旅游精品商店,并占据一定市场份额。有些牡丹画还漂洋过海,被国外书画爱好者收藏。
在郭肖伟、郭建中的画室,我见到了一台装裱机,这是平乐村引进的第一台装裱机。郭建中说,手工装裱一幅画,过去需要两三天时间,用机器装裱只要约40分钟。看着工人们忙着装裱一幅幅牡丹画,我深深感到:产销两旺的平乐牡丹画已经具备一定产业规模,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
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平乐牡丹画”已经名声在外,但平乐人深刻认识到存在的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竞争无序等问题。镇干部孙耀芳说,为保证平乐牡丹画产业良性发展,村里组织画师赴“中国画虎第一村”的民权县王公庄村参观学习,开拓思路,树立争创“中国牡丹画第一村”意识;平乐牡丹书画院牵头,对从业者定期培训,提高绘画技能;镇里、村里积极营造牡丹文化氛围,定期组织牡丹画现场创作,完善牡丹画销售渠道。
在平乐村,我看到一幅幅姹紫嫣红的牡丹画映红了农民画师幸福的脸。这就是平乐牡丹画——农民的致富画、小康画。
本报记者 王继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