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7版:生活百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祖国50岁时,我在射击场上
网上种菜 玩转生活
老少下棋
五十载风雨历程 五十载春华秋实
“我的国庆日” 征文启事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 年 7 月 2 日 星期    【打印】  
五十载风雨历程 五十载春华秋实
——腾飞中的洛阳市第十九中学特别报道之二
学术中心
奔向未来
学生公寓
  洛阳市西工区唐宫西路46号,银光闪闪的电动大门前,高高悬挂着洛阳市第十九中学的校牌,门柱上镶嵌着“洛阳市示范性高中”几个蓝色大字,格外醒目。大门东侧矗立着7层高的科教大楼,校园内的教学楼、学术中心、学生公寓、学生餐厅、实验楼,甚至延伸到家属居住区的4栋宿舍大楼,一色的新款型、现代化。校园里楼房高耸,错落有致,教学设施、各种设备应有尽有。绿茵片片,花草芬芳,在灿烂的阳光下,校园宛若一座花园。这是十九中人50年的创业成果,这是十九中人半个世纪的作品。

  50年前的1959年,十九中刚成立时,就像个只身出门的打工者,除了刚刚招收的330名学生、二三十位教职工,一无所有,只好借用当时洛阳师范学校教学楼的一角上课,其艰难窘迫可想而知。1960年3月,十九中有了自己的校址校舍,在凯旋西路25号建起了两栋两层的教学楼,共有20多个教室、一个礼堂,礼堂同时又是师生吃饭时的餐厅,四周是一片辽阔的旷野,连个院墙也没有,地面是原始的泥土地,一下雨泥泞难行。教学楼前后5排30多间平房,既是老师的办公室,又是老师的家。

  当时正是经济困难时期,师生们从洛河滩拉回沙土,修操场,挖沙坑,画跑道,在学校的空地上种上庄稼蔬菜,勤工俭学,建设自己的校园。就在这简陋的校舍里,十九中送走了建校以来的3届毕业生。

  1964年,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十九中再次搬迁,搬到了现在的校址唐宫西路46号。

  这次校园规划建设在当时应该算是比较完善的。一座“工”字形3层大楼,集教学、办公为一体,除20个教室外,有了专门的办公室、实验室、阅览室和图书馆。一个大礼堂可供近千人集合。学生食堂、锅炉房齐备,并围了院墙,校园东边建了大操场,面积占整个校园的1/4,有300米的跑道和一些体育设施。在校园最北建了4排30多间的平房,每间十几平方米,供教职工住宿。但这些房间不成套,没有厨房,没有上下水,在4排房中间地段修建一个公用的水池。

  历经几十年的风霜雨雪,特别是经历了十年动乱,校舍长期缺乏修缮维护,楼房平房都已经破败不堪,设施也落后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增加了,老师队伍扩大了,家长和学生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了。原来的房屋急需改造,道路需要修整,设施需要增加,一切都需要更新。

  洛阳市第十九中学原为初中,学生最多时18个班,1971年成为完中,上世纪80年代初成为全高中,由于办学成绩突出,生源大幅增加至2000余人,校舍严重不足,为此学校通过修修补补,在原“工”字楼前加修两层,增加两个教室,最困难时,还把车子棚改造成教室,有时还在实验室上课。后来学校又建起了一座3层拥有12个教室的教学楼,才缓解了教室紧张的局面。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社会对学校的要求不断提高,原有的条件已不能适应新的情况,但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学校的发展受到制约,再次面临着生存的考验。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学校发动各方面力量筹措资金,发挥校园三面临路的优势,修建了临街的门面房,利用房租收入,先后建起了微机室、语音室,并为教室配置了空调,使学校再次步入全市先进行列。

  进入新千年,随着中招、高招政策的重大调整,十九中新任领导感受到教育发展的新机遇,认识到必须全面地提升学校的品位,优化育人环境,改善师生学习、生活条件。学校领导四处奔走,向有关部门摆困难、讲规划,努力争取上级对学校的支持,终于使得学校综合大楼、教学楼获得立项建设;同时学校还自筹资金,建起了学生公寓楼、理化生实验室,完成了校园绿化,修建了运动场地,完善了体育设施。从2002年起,用了3年时间,学校面貌彻底改变,一所崭新的、现代化的学校呈现在世人面前。

  现在的十九中,拥有电梯的7层综合大楼,建筑面积7600多平方米,内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6个,均达国家标准;微机室、语音室各两个;图书馆藏书10万册;资料室备有可供查阅的各种资料;阅览室订有各种报章杂志,可供150人同时阅览;琴房3个,配有多架钢琴及各种乐器;音乐室、美术室、形体室,供艺术类师生训练学习。学校作为市教育城域网的核心节点,覆盖全校的宽带百兆网有150多个终端,可供师生浏览全球信息。5层的教学大楼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可容纳38个教学班,宽敞明亮的教室配备有空调和多媒体设施;6层学生公寓可容纳700多名学生住宿、就餐;两层现代化的学术中心,拥有近500个座位,能满足各种集会、专题报告的需要;校园地面全部硬化、彩化;各种体育设施先进、完备。

  这些设施的建成,不仅可以满足学生成长的全面需要,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教育教学手段,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新课改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除了这些硬件设施的修建,十九中还着力绿化、美化校园,努力为师生营造优美、温馨的生活、学习环境。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十九中的绿化工作即闻名遐迩,被洛阳市评为“绿化工作先进单位”、“庭园式学校”。近年来,十九中更是不惜资金,聘请专业的绿化机构对学校校园精心规划,用心设计。2008年,十九中又一次被评为“绿色学校”。

  如今,在十九中28000多平方米的校园里,高高耸立的楼房旁、宽阔平整的操场边,片片绿地葱茏茂盛,块块花圃繁花似锦,迎春怒放,报到春的信息;月季争艳,彰显夏的热烈;丹桂飘香,带来秋的凉爽;冬青傲雪,驱走冬的凄凉。山石突兀,绿树成阴。合抱的梧桐枝繁叶茂,见证了十九中的历史沧桑;醒目的标语催人奋进,彰显着十九中新时期的昂扬斗志。教室里,书声琅琅,学子们汲取知识的甘泉;操场上,龙腾虎跃,年轻人挥洒青春的汗水。在十九中这座大花园里,大自然的鲜花与“祖国的花朵”和谐共处,争奇斗艳,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回首过去,十九中50年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艰难却又有力地走了过来,步履沉稳矫健,由一穷二白发展成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的现代化绿色学校。展望未来,十九中也一定能与时俱进,乘风破浪,书写更加灿烂辉煌的新篇章。 (本报记者)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