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5版:综合·社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山村小伙儿 力造直升机
一个孩儿婚前生
也能办理“独生证”
退休职工姬全先
免费授艺美名传
席不成“席”
名优无“名”
哥哥送来带毒的“冰红茶”
生活热线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9 年 7 月 6 日 星期    【打印】  
山村小伙儿 力造直升机
从小对机器感兴趣的他声称8日进行试飞,航模玩家建议其停工
  吴中元造的“直升飞机”吸引村里的一些孩子前来“搭乘”。
  吴中元展示他12岁时做的飞机模型。
  吴中元一家人现在住的还是土坯房。
  吴中元听航模爱好者讲飞机制造原理。
  高1.8米,长4.8米,机体总重不超过120公斤;螺旋桨直径5米,宽30厘米,厚5厘米,主桨3叶、尾桨2叶,预计每分钟最高可达8000转,能提起三四百公斤的重量……

  这组精确的数据和对飞机的描述出自一个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小伙儿之口,他正在以一己之力制造一架直升飞机。

  山沟里有人造飞机

  听说这个消息后,4日,记者与航模爱好者立即去一探究竟。

  嵩县旧县镇寺上村是个偏僻的山村,进村的道路崎岖而狭窄,这样的地形更加重了我们对这位造飞机小伙儿的好奇。

  在村民的指引下,我们很快在一所破旧的土坯房前发现了一个大家伙。由钢管、铁片焊接成的飞机框架已经成形,尾部有刚刚焊接留下的青灰色痕迹。破旧的土坯房里,摆放着钢板、铁皮、切割机、电焊机等用具,这就是造飞机小伙儿的家。

  这时,一个面带微笑的青年向我们走来。他叫吴中元,今年20岁,这架“直升飞机”正是他造的。

  “再有几天我就要进行试飞了,预计它能飞出700米的高度,还能做出悬停、前进、左右转弯等空中动作。”吴中元对自己制造的这架“直升飞机”信心十足。

  从小怀梦辍学造机

  严格说来,这已经是吴中元造的第二架“飞机”了。吴中元的母亲龚迎玲告诉我们,吴中元12岁时就曾用木板做过一个飞机模型。“他从小就对机器特别感兴趣,在路上捡个螺丝就知道是什么地方用的,11岁时就能拆装我的缝纫机了。上学期间他的物理成绩就特别好,尤其在学习力学原理时特别用心,他从小就一心想造个飞机。”龚迎玲说。

  2004年,初中毕业的吴中元开始辍学在家。“除了家庭原因,辍学跟我的飞机梦有很大关系。我辍学后开始在脑海里勾画飞机的模样,虽然我没坐过飞机,甚至没近距离见过飞机,但我认为直升飞机应该比滑翔机造起来容易些”。中元说,后来他便把目标锁定在制造直升飞机上。

  家徒四壁指望专利

  “孩子有这个特长,就让他干吧。”对吴中元的飞机梦,龚迎玲竭尽所能地支持着。吴中元造飞机已经花了7000多元钱,其中2000元还是跟别人借的,父亲打工和母亲喂猪一年的收入仅6000多元,还要供吴中元年幼的妹妹上学。现在,吴家住的仍是土坯房,一家四口人挤在两间屋子里,家里最多的物件就是吴中元造飞机的工具。

  “会好起来的,等中元卖了专利就好了。”龚迎玲所说的专利,是吴中元去年花3个月时间做的一个耕地机,目前正在以“山地多功能耕地机”的名字申报专利,而这项发明也花去了家里近6000元的积蓄。龚迎玲之所以支持吴中元继续造飞机,是因为一家人都相信,这项还没有批准的“专利”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转机。然而,这个“山地多功能耕地机”造出来后,只犁过0.2亩地,便被放在屋子里。

  航模玩家建议停工

  在记者采访吴中元的过程中,一同前来的航模爱好者刘少江和尚景州不停地摇头。刘少江说,尽管不忍心劝阻吴中元造飞机,但从安全角度考虑,他仍不得不给吴中元“泼凉水”:

  没有合适的材料。吴中元计划用榆木做螺旋桨,原木的纹理复杂且密度不一,不经过加工无法解决偏心力问题,而机体选择用链条来传动则容易引起震动和断裂。

  制作工艺粗糙。飞机所有的接口都是焊接而成,没有防震抗震能力,即便飞机能升到空中,着陆时机体也极有可能解体。

  没有操作系统。吴中元设计的飞机只有油门没有方向盘和刹车,原理上只能实现升空,根本无法完成悬停、前进等动作。

  “至关重要的是,按照吴中元的设计,飞机在试飞时将非常危险”。刘少江说,即便螺旋桨每分钟只有2000转,那么5米直径的桨叶外沿的线速度都将达到每秒500米,这个速度几乎是子弹速度的一半,按照吴中元每分钟8000转的预想,木质的桨面在飞机起飞时极有可能飞出去,这样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临走前,为了劝阻吴中元继续造这架“直升飞机”,刘少江和尚景州给吴中元展示了他们带来的飞机模型,吴中元认真地看了他们的表演,但始终一言未发。

  昨日,吴中元给记者打来电话说,他已经对飞机进行了改进,将机体的焊接口改用螺丝固定,“8日如期试飞,欢迎你来看”。

  注:观看相关视频内容,请登录洛阳新闻网(www.lyd.com.cn)。

  见习记者 连漪 文/图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