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5版:综合·社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超级袖珍宝宝”创造生命奇迹
永远冲在一线 用心记录历史
新区将新增29座公厕
生活热线
走进家园看问题
寻牛记
家园问题回头看
让和谐成为社区建设主题曲
减 肥
来年花会如何办
花会办邀您献计
整修损毁路段
治理超载车辆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 年 7 月 8 日 星期    【打印】  
永远冲在一线 用心记录历史
——访新华社第二炮兵支社社长张选杰
张选杰
  张选杰这个名字,我是从影响全国的重大典型报道《将军已经出发》的长篇通讯作者署名中知道的,而动意采访他,则是因为“他是洛阳人,而且业绩斐然”。从张选杰简介上可以看到:他1964年出生于河南省伊川县,1982年参军入伍,历任战士、排长、师和军新闻干事、宣传处副处长等职,1998年起担任新华社军事记者,后任新华社第二炮兵支社社长,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7次,所采写的新闻作品多次得到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的重要批示,数次荣获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和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奖。

  发掘时代典型

  日前,记者在北京见到了张选杰。他说话节奏很快,因为是同行加老乡,所以交流起来非常融洽。随后,他向我讲述了他采访并推出系列典型报道的过程。

  2004年冬季,他到第二炮兵某基地采访,了解到因病去世的原基地司令员杨业功既懂指挥又懂技术,既通装备又通操作,是一位廉洁自律、爱军舍命、文韬武略的将军,在部队官兵中威望很高。听了杨业功将军的感人事迹后,他夜不能寐,一种“要把和平年代的英雄推介出来”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很快写出一篇感人至深的内参报道《少将杨业功建功战略导弹部队死而后已》,引起了中央军委的重视。紧接着,张选杰又奉命组织新华社报道小组,深入采访、精心策划、认真写作,于2005年7月26日推出了《将军已经出发——追忆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员杨业功少将》的重大报道。当年8月12日,中央军委在京西宾馆礼堂举行了首场杨业功先进事迹报告会,随后,感动的浪潮奔涌全国。在长达几个月的采访活动中,张选杰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双休日,先后组织采写杨业功相关稿件71篇(幅),被全国各类媒体采用700余次,受到了中宣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表扬,他还荣立了二等功。

  “挖掘采写典型报道,就是要发掘出时代的闪光点。”张选杰总结道。这些年,他采写并推出的《爱军习武标兵——曾蛟》、《威力牌政委——姚念学》和反映部队建设的《铁岩雄师》等数篇报道,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集体,反映着时代的需要。其中,曾蛟被中央军委授予“爱军习武标兵”荣誉称号;姚念学则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十大人民好公仆”,并当选党的十五大代表。

  永远冲在一线

  “只有深入一线采访,才能采写出真实、生动、感人的新闻。”在交流中,张选杰反复强调这一点。这些年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无论到哪儿采访,他都会深入现场,不挖出有价值的新闻决不罢休。去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5月14日他便随二炮抗震救灾前线指挥组到达地震重灾区北川。当时通往北川县城的唯一公路有10多处塌方或被泥石流掩埋,汽车没法通行,他就冒着生命危险,打着手电筒步行了一个多小时,最后到达受灾最严重的区域。

  在抗震救灾那些日夜里,他一直冲锋在救援一线,先后采写了《北川之夜》、《决战“生命通道”》等近70篇稿件,成为坚守北川灾区时间最长、采发稿件最多的记者之一。

  张选杰饱含真情地说:“作为新华社军事记者,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便渗透了我的血脉。有人说,新闻是‘易碎品’,而我却始终认为,昨天的新闻就是今天的历史,我们写新闻,就是在记录历史……”

  本报记者 黄园娟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