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6版:声 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不明真相地被就业在忽悠谁
奖励6亿
不如免息贷款6亿
用6亿元纳税人的钱媚商
有何种可能
有此一说
不同凡响
6亿奖励民企
等同于政企利益捆绑
5月份各县(市)区
计划投资千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表三)
语丝画解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9 年 7 月 20 日 星期    【打印】  
不明真相地被就业在忽悠谁
  总之,必须完善就业率统计的方法与监督机制,不能允许学子们的权益被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忽悠掉。不管是强迫的“被要求就业”,还是更离谱的“被欺骗就业”,这种“被”字都不该在一个公民社会里存在。

  汉语果然博大精深!继“被自杀”后,网民们又发明了一个新词汇——被就业。最近有多所高校毕业生在网上发帖,交流“被就业”的经历和感受。有网友称所在高校专门组织人员替毕业生和“接收单位”签署虚假就业协议,协议书上赫然是一个从没听说过的公司名称和公章,他“太兴奋了”,发帖庆祝自己“不明真相”地“被就业”。(7月17日《南方都市报》)

  “截至7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几天前,教育部发布就业消息,引来一片质疑,怀疑其中含有“水分”。但随后一些省份公布的数据,反倒显得教育部“保守”了:不少省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都高于75%,甚至80%~90%,简直大江南北形势一片大好。今日“被就业”的被广泛讨论,必然将加深大家对乐观就业率的忧虑:真的像说的那样好吗?

  要说起来,高校就业率“玩猫腻”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表面看,学校编造虚假信息,是为了应付教育部的督促政策,是为了往自己脸蛋上抹粉,但本质上,最大的受害者还是那些无辜的毕业生,他们的权益被埋葬掉了。

  被“忽悠”的还有政府与社会。温家宝总理曾说,政府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首位。但一些高校落实政策时,却把“作假”放在了首位。“被就业”的危害在于,欺骗侵扰制定政策时的判断力,甚至为貌似不错的数字而盲目乐观,损伤大局。

  高校就业率“放卫星”,一个深刻的来源就是正在形成的扭曲的利益分配原则。教育部曾下发文件,要求“就业率明显偏低的地方和高校,原则上要减少招生、控制招生或调低增幅”。“连续2年就业率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这种指标化管理,直接导致了一些高校的“就业不够注水凑”,并催生了黑白颠倒的利益原则——老老实实、实打实报就业率就会吃亏;弄虚作假、猛加水分的却脑满肠肥;而出于本地利益考虑,一些地方也护犊子地睁只眼闭只眼。

  教育部虽然一再表态,要“对高校就业率造假加大违规查处力度”,但雷声大雨点小,只治标不治本,注水现象非但没有减少,反倒变本加厉、花样翻新,直到现今赤裸裸的“被就业”赫然上演。

  这使得我们必须思考一个命题:我们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究竟是干什么用的?真想起到指导高等教育、为宏观政策作参考的目的,就必须放弃自欺欺人的数字游戏,修改目前这种简单、粗糙的统计模式,并对绑缚在“就业率”上面过多的利益蛋糕进行“松绑”。比如很多国家对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是在毕业半年或者一年之后,这样对就业质量等就有更清楚的掌握;比如有的国家用统计局等机构对就业率进行不定期评估,保证就业率的真实客观;比如对就业率造假应该严格惩罚,甚至“一票否决”,并积极拓宽社会举报的平台,调动社会监督等。

  总之,必须完善就业率统计的方法与监督机制,不能允许学子们的权益被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忽悠掉。不管是强迫的“被要求就业”,还是更离谱的“被欺骗就业”,这种“被”字都不该在一个公民社会里存在。

  (毕诗成)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