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收藏着一张民国时期的身份证。”18日下午,市民李锐向记者展示了他收藏的这张民国时期的“身份证”(如图)。记者仔细看过这张身份证后,发现它内容翔实得如同今天的户口簿。为区别于他人,身份证还采用了独特的指纹“防伪”技术。
“奶奶过世后,我们整理老人家遗物时,在一个木盒子里发现了这张身份证。”李锐说,持证人是他的曾祖母秦高珍。
这张“中华民国国民身份证”长11.3厘米、宽8厘米。虽然年代久远纸质泛黄,但身份证上除少数几个字变模糊外,大部分字迹比较清晰。持证人为洛阳县望朝岭村人,姓名李秦氏,女,出生于民前十六年(1896年)三月一日,身份证号码为10489,因为时间久远,发证日期只能清楚地看到年份: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
与现行身份证的不同之处在于,该证共分4页,在粗麻纸上用黑色油墨画出框格,除出生年月日和住址外,还列有本籍、寄籍、教育程度、职业、公职候选人资格、公民资格、家属、分析符号、役历、保甲番号及注意事项等内容。
此外,身份证上还特别设有指纹符号一栏,旁边标注着“无照片及未实施指纹区域暂填箕斗”。市民俗博物馆负责人表示,由于标有特定指纹,即左右手箕、斗分布,这样不仅可以起到防伪作用,还可以随时检查身份证和持有人是否相符,这与如今推行的“指纹识别系统”有异曲同工之妙。
记者 戈晓芳 文/图 (李先生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