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3版:巨变中国·洛阳见证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经典瞬间
“三害” “五毒” “打老虎”
日报典藏
时代人物
城事·国事·天下事
洛阳,敲锣打鼓进入社会主义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09 年 7 月 20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敲锣打鼓进入社会主义
本报记者 郝敏
  李占标孙子、三代传人李四成在讲述先人医术及诊所发展历史。 高均海 摄
  1956年1月23日,洛阳市人民体育场,各界群众2万余人隆重召开大会,进行盛大游行,庆祝洛阳市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

  在此之前的1956年1月5日至13日召开的市委扩大干部会议期间,不少私营工商业被批准公私合营,他们敲锣打鼓向市委报喜。1月20日,最后一个行业——剧院业被批准公私合营,这标志着全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

  至此,全市资本主义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全面性的胜利,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转变,“敲锣打鼓跑步进入了社会主义”。

  洛阳的社会主义改造比全国早4年

  高福禄在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出版的《必由之路》一书中写道:解放前夕,洛阳满目荒凉,百业凋零,经济萧条。全市仅有一个500千瓦的发电厂、一个小煤矿和一些破旧的手工业作坊,都处在摇摇欲坠的境地。《老城区志》记载:洛阳解放前夕,老城的商业门面较大的只剩合盛栈食品店、真不同饭店和南大街的几家绸布点,商业从业人员仅有337名,经营23个行业、268个门店。这些门店大多资金少,经营惨淡。

  1948年4月5日洛阳第二次解放后,市委、市政府为迅速恢复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努力扶植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带动不少工商户开门营业。

  与此同时,加快推进国营经济建设。1948年6月1日,成立了中州农民银行洛阳支行,10月成立了市国营贸易公司,1949年春又成立了市花纱布公司,建立了32个消费合作社及其领导机构——推进总社。

  为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1953年起,我党在全国范围内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对洛阳来说,这一改造从1950年就开始了,比全国提前了4年。当年4月,洛阳市成立了中国土产公司洛阳支公司、华中煤建公司洛阳经营处、华中百货公司洛阳支公司,随后又成立了制鞋、针织、建筑合作社等,对部分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引上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轨道。

  1953年,我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洛阳由地辖市升格为省辖市。当年9月发表的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出:要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11月16日,市第四次党代会通过了市委《关于执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决议》。市贸易公司扩大了对私营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收购,国家控制了粮、棉、油等主要轻工业原料,切断了城乡资本主义联系,大批私营企业转为国营批发机构。

  国营经济进一步扩大,相继成立了纺织品公司、交电公司、医药公司、煤建公司、化工公司、石油公司、文化用品公司、零售公司、专卖公司等。

  1954年底,国营和合作社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例达76%。

  改造长驱直入,“大牌”资本主义企业成为重点

  据《必由之路》撰稿人杨中炜、乔聪勉回忆,玉诚铁工厂1953年由玉兴、志诚两厂私私合并成立,共有51人,资金3.2万元,有机床6部,翻砂设备、钳工工具各1套。

  1954年10月,市委派工作组进驻玉诚铁工厂动员公私合营。玉诚厂厂长韩振刚主动提出申请。1955年5月1日,正式宣布玉诚铁合金厂公私合营,它成为洛阳铁工业第一家公私合营的企业,私方韩振刚为副厂长。1956年2月,私营同泰、宝成等8家企业并入玉诚铁合金厂,企业更名为“公私合营洛阳翻砂厂”。

  公私合营后,企业职工达173人,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后演变为洛阳铸造厂,成为中南六省最大的专业铸造厂家,为洛阳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洛阳民生制药厂的前身为1931年成立的洛阳制药业公共制药研究所。1953年,洛阳药业工会主席牛星光受市里委托,倡议扩大制药研究所,得到药界多数人士的支持。四知堂、李占标元记等店20人集资1.36万元,在制药研究所的基础上合并了仪大器材行,建立了制药厂,定名“民生制药厂”。

  1956年1月,民生制药厂被批准实行公私合营,牛星光任副厂长。全厂资金3.1万元,是洛阳市最大企业之一,至年底,全厂职工发展到37人,蜜丸年生产量达30万盒,其他药品4万瓶,总产值16万元,全厂利润总额为2.4万元。

  我们再说合盛栈。据任亚孔回忆,合盛栈食品厂的前身,是1913年成立、由地主兼资本家经营的合盛栈酱园。解放后至1953年,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合盛栈生产经营逐年上升,在群众中的信誉越来越高。

  1953年,市委为满足城市副食品供应,提出将会芳酱园、振华酱园并入合盛栈,实行公私合营。经过周密细致的工作,1955年7月1日召开全厂职工大会,正式宣布三个酱园合并为合盛栈食品厂,合盛栈副经理张鼎岑被安排为副厂长,同时实行公私合营,全厂营业、作坊占地2882平方米,有职工52人。

  由于提高了工人的积极性,公私合营后,合盛栈月月超额完成生产经营任务,年底超额完成利润计划250%。           1956年,在人员、设备未增加的情况下,年产值上升到40多万元,糕点发展到50多种,信誉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

  1956年,全市商业销售额9343万元,较1955年上升了30.74%,为1953年的2.72倍,新合营的工厂年总产值比合营前一年增长2.24倍。

  资产阶级分子通过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不少私方人员和职工一道长途跋涉下乡赶会、冒雨送货。1956年资方人员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729人,占资方人员的60%。一些资方人员被提拔重用为政府和部门领导人。

  改造前后真不同

  在50多年前那场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如今还继续活跃在洛阳市场上的,当属真不同饭店。如今,这家百年老店已从旧城区迈向洛阳新区,向着更广阔的市场迈进。

  真不同饭店是在清末由于氏经营的饮食摊点,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历史名店。解放后,在党扶持发展工商业政策的鼓励下,生产和经营日渐转机。

  1953年,随着洛阳城市建设的发展,外地工人的大量迁入,商业、服务业日益繁荣。真不同积极开拓新品种,改进生产经营,除继续经营老式炒菜和各种小吃外,又增添了新式炒菜,深受顾客欢迎,营业收入逐年上升。

  1955年10月,毛泽东主席邀集北京工商界代表谈私营工商业改造的消息发表后,真不同饭店工人情绪激昂,6名工人到商业工会要求实行公私合营。

  1956年初,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已成大势所趋,于廷选在工人的帮助促动下,自动写申请要求实现公私合营。1956年2月,“真不同”成为洛阳市饮食业第一家实行公私合营的饭店,于廷选担任副经理。

  合营时,德胜馆与真不同饭店合并。1956年10月,第一合作饭店(包括西华街三八店和北京泮园酱肉店)、西大街一枝春甜食店先后并入真不同饭店,扩大了企业规模,职工增至80余人。

  真不同饭店公私合营后,名师荟萃,在全市饮食行业中首屈一指。依靠这些名师,真不同饭店从不同层次顾客需要出发,实行品种多样化,经常顾客盈门,业务繁荣昌盛,大碗素面每天销售千余碗,包桌最多时日达150桌。1956年月营业收入平均3万元,1957年月收入增至4万元,增长33.3%。

  资方于廷选在合营后收入不但没有减少,还有所增加。他发挥在饭店经营上的经验,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真不同是洛阳对资改造的一个缩影。正如高福禄在《必由之路》一书的综述中所说,在这场大规模的、极其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不但避免了劳动力下降,有力地促进了工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壮大了社会主义经济,而且正确地实行了把原来的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方针,这确实是伟大的历史性的胜利,它将永远载入洛阳的光辉史册!

  (感谢中共洛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公室提供资料帮助)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