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洛宜路西行,刚进入宜阳县境,只见路两边厂房林立,机器轰鸣,远处一个个塔吊矗立,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成了一个正在快速发展建设的现代化工业区。
这就是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首批产业集聚区的宜阳产业集聚区。漫步于集聚区,“大个头”企业比比皆是:黄河同力、中信重工、昇扬硅业、骏马化工、龙羽宜电、恒基铝业……据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目前集聚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2家,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0家。
2006年,强力推进“工业兴县”战略的宜阳县,在靠近市区的寻村规划了一个北临香鹿山、南跨洛河,面积达11.96平方公里的工业集聚区,作为承接洛阳大工业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3年里它迅速成长起来,先期6.5平方公里建设任务已经完成。
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一结合,立即显示出巨大的经济力量:去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91家,集聚区占了一半以上;工业总产值108亿元,集聚区37.8亿元,占了35%以上。今年前6个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32亿元,集聚区14.99亿元,占45%;税收完成1.97亿元,集聚区占9692万元,占49%。
据集聚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宜阳产业集聚区发展之所以能一年一个台阶,3个方面的工作做得比较好:一是定位准确,规划合理。集聚区为承接市大工业产业转移,把产业布局重点放在机械加工和装备制造业、硅材料和建材3大特色产业上,分别引进了中信重工、昇扬硅业和黄河同力3家大企业,形成了3个有力的发展支撑点;集聚区规划与县里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内容衔接一致。二是基础设施先行。集聚区通过建立融资平台直接融资、财政投入等办法,3年累计投入1.3亿元,完善了路网、供排水、供热、供气设施,建设标准化厂房7.5万平方米,具备了发展工业的诸多要素。三是服务到位。集聚区成立之初就建立了管委会,入区项目前期所有手续均可在区内“一站式”完成。
谈起集聚区下一步打算,该县县委书记王琰君介绍,重点是配合省、市电力公司建好集聚区220千伏变电站,迅速开工区内专用的2万吨污水处理厂,采取融资和招商办法再建4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抓好道路的改扩建,洛河宜阳段水岸房地产开发工程,开工建设高档酒店等生活服务设施,加快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集聚区多方面功能,力争今明两年集聚区投资完成22.3亿元,工业销售收入实现25亿元,税收完成2.5亿元。通过3至5年努力,把总规划面积11.96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打造成全市领先、省内一流的产业集聚区,引领宜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本报记者 石文禹 特约记者 宋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