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5版:综合·社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暑期驾考专场
为师生开辟“绿色通道”
“补肾果”,别在路边买
开车门时生磕碰
撇下小孩就要走
“四化水”,忽悠消费者
交付订金4个月
酒店方面突毁约
生活热线
爱国抒怀
祝福明天
党费册帮大忙
千里找到亲人
“让天下人都来写洛阳”
生病创作蜡笔画
七旬老人心情爽
亮化黑镜头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 年 7 月 27 日 星期    【打印】  
“让天下人都来写洛阳”
——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诗人陆健
陆健
  与诗人陆健相识多年,前不久到北京采访他,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诗人、50多岁的陆健一往情深地说:“我的血肉、骨骼都是洛阳给的。”

  以诗纪实

  陆健1978年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了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从那时起他便与诗歌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诗能言志,能抒情,能纪实”,有着美好人生憧憬和生活洞察力的陆健,用笔描绘着历史,记录着生活。1982年毕业后,陆健留校任教,先后创作发表诗歌、散文、评论等作品近千件,出版《窗户嘹亮的声音》、《名城之门》 等16本诗集,逐步形成了他“纪实性诗歌”的写作风格。

  陆健告诉记者,所谓“纪实性诗歌”就是对于事物的原样呈现、如实记录。它的理论基础是现象学思潮的理念“回到事物本身,实到极致便是空灵”。人们翻开他为插队下乡的南阳方城县田楼村农民“纪实”的诗集《田楼、田楼》,翻开他为北京广播学院2003级编导专业34位学生“画像”的诗集《34份礼物》,都能看到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一段段难忘的生活,看到陆健对“平民立场、注意小人物、注意真实人物”的写作原则的实践成果。

  2007年5月,中国传媒大学曾专门举行“陆健诗歌研讨会”,来自全国的40余位一流专家参加了研讨会。《诗刊》主编叶延滨曾评价道:“陆健在当代诗坛是一个比较独特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在诸多风潮、流派中保持了自己的个性。”

  以诗寄情

  “洛河水,温柔的洛河水/连着黄河,连着天下水”(《洛河水》),“大佛慈祥,眼望别处/好像故意不看我,也许/我看他时他看着天下/我看天下时他才看我”(《卢舍那大佛看到什么》),“冰心奶奶题过校名,牛吧?/谦虚一点说,叫非同一般/很大,分两个校区,起码我觉得/比汉、晋的大学加起来还宽阔”(《洛师一附小》)……

  读着这一行行诗句,再捧读《周公庙》、《中国一拖》、《中州路》、《豫剧皇后马金凤》、《种牡丹、写牡丹》等40篇陆健为洛阳而写的诗作,你会有一种“熟悉、亲切”的感觉并为之感动。这本名为《洛河之阳》的诗集,是2006年寒假的时候,陆健借回洛阳探望父母之机,专门拜访了与之相关的知名人士、同学、老师,并重游了洛阳的名胜古迹,收集了大量历史、现实资料之后创作的。

  谈到出版这本诗集的动机,陆健介绍道:“在我50多年的生涯中,对出生地沧州的记忆非常模糊,在郑州和北京呆了20多年那只是一种工作关系,只有与洛阳的关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血脉相连’的关系。洛阳有我的父母、姐妹,有小时候的玩伴,有老师、朋友,他们爱我,关心呵护我,我的‘主体意识’——人生观的初步形成和性格的确立,多半都源于洛阳。洛阳的山水滋养着我,就像我喝着母亲的乳汁长大一样,我对‘她’只有感恩的份儿,我永远心系洛阳。”

  “让天下人都来写洛阳。”在我们交流即将结束时,陆健提出这样的建议。他说,洛阳历史文化资源和现实生活资源十分丰富,我们可在网上开设一个“天下人写洛阳”的专栏,让洛阳籍的人和其他在洛生活、喜欢洛阳的人通过诗歌、文学、摄影和新闻写作等形式,充分抒发对洛阳的感情,从而建立洛阳与整个世界对话的窗口,让洛阳成为永远绽放在人们心中的牡丹。

  本报记者 黄园娟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