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3版:巨变中国·洛阳见证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经典瞬间
“一穷二白”
日报典藏
城事·国事·天下事
时代人物
一座市场背后的难忘记忆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 年 7 月 27 日 星期    【打印】  
时代人物
    朱升娃

  (1899年~1963年),河南省洛阳市人。著名唢呐艺人。

  7岁随父学艺,因其年纪小,人们就叫他“小麻子”,久之成为艺名。

  朱升娃曾投偃师县陈岳章学艺,并潜心研究每个名演员,每个剧种的生、旦、丑、净的唱腔、念白以及鼓、板、琴、笙的配合,他改进了唢呐的结构,对“搦子”(咔唢)的演奏艺术有许多新的创造。用唢呐摹仿常香玉、陈素真的唱段都极为逼真。演奏民间乐曲《百鸟朝凤》堪称绝技。

  1953年3月,朱升娃赴苏联莫斯科参加斯大林的葬礼。1954年他任教于洛阳新生豫剧团,不久任业务团长。

  时乐濛

  (1915年~2008年),原名时广涵,河南省伊川县人。

  1952年,他与罗宗贤合作,创作了合唱曲《英雄们战胜大渡河》,在京演出时,震动了中国乐坛,总政授予他“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曲家”的光荣称号。

  1953年春,时乐濛调任总政文工团总团副团长、艺术指挥兼歌舞团团长。1954年创作大合唱《不朽战士黄继光》。1955年指挥由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被拍成中国第一部音乐艺术片。1959年,创作了史诗大合唱《祖国万岁》。后又创作了《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就义歌》、《红军想念毛主席》、《怀念敬爱的周总理》、《为您献上最美的花》、《花溪水》等优秀歌曲。

  纪希晨

  (1922年~ ),原名纪松晓。河南省伊川县人。

  抗美援朝时他作为新闻界代表到朝鲜前线慰问中朝人民军队,写下了《从嘉陵江到鸭绿江》、《在朝鲜人民军里》、《全世界支援着朝鲜》、《战斗的春天》等通讯报告,并编辑出版了《战斗中的朝鲜》。

  1953年3月,纪希晨调任《人民日报》西南记者站负责人。其间采写了《生命》、《土地安家前后》、《峨眉山的春天》、《从大渡河到金沙江》等通讯。1956年,参加中央慰问团去凉山慰问被解放的奴隶,写了《凉山彝族的飞跃》一书,用大量材料记述了彝族从奴隶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进程。

  1956年4月,纪希晨因不在报道上赶浪头“放卫星”遭到批判。1958年4月,纪希晨任四川新华分社社长。发表通讯有《大巴山的春天》、《嘉陵江的早晨》等。

  韩俊昌

  (1886年~1957年),河南省偃师县人。

  1950年~1957年他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摸索出了精心选种、温水浸种、及早播种、合理浇水、防治虫害、人工授粉等一整套科学栽培技术,并总结了攻苗、攻秆、攻穗的玉米施肥“三攻法”。在当时没有杂交品种,化肥、农药尚未普及应用的情况下,他种植的玉米亩产达到450余公斤,大面积推广后,全县乃至全省的玉米产量有大幅度提高。

  (洛阳市地方志办公室提供资料 徐建忠 整理)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