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立秋的天气,早晚有所转凉,但白天还是让人难以感受到秋天的凉爽。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身体的不适之感甚至不亚于盛夏。中医学里,将这一阶段称为“长夏”。
不同于气候学上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的方法,传统中医学理论将一年分为五季,即在夏末秋初之间划分出一个“长夏”。关于“长夏”的具体划分方法自古观点不一,但多是把立秋、处暑、白露三个节气划归为“长夏”,相当于每年阳历的8月及9月上旬。因为在立秋之后的这一段时期还处于一年之中最酷热的时期——“三伏”天,俗称“秋老虎”,因此会被人们视为夏季的延长期,故称“长夏”。
湿为长夏的特征,特别容易伤害脾胃功能,且容易侵犯肌肤筋骨,所以,人们多会出现皮肤病变和关节炎等。在夏季三伏时,由于高温、低压、高湿的作用,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又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烦躁、疲倦、食欲不振等。因此,在长夏季节最重要的保健措施就是防湿,不仅要防止气温过高,更要防湿邪侵袭。
(小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