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总公司直供商、全省高成长型民营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逆境中,洛阳隆华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最近却喜讯频传。
昨日,走进位于洛阳空港产业集聚区的隆华厂区,只见现代化的办公大楼高耸,标准化车间一座挨一座,很难想像,这是一家民营企业。
该公司董事长李占明自豪地说,隆华从一家农机零部件加工小厂起家,如今已发展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9项国家专利的背后
改革开放之初,李占明的父亲在村里办了一家几十人的小厂,为一拖加工配套零部件。
1995年,隆华大举进军新兴的制冷换热设备领域,先后在洛阳、北京成立了两个研究所。
2001年,隆华新一代蒸发式冷凝器开发成功,打破了该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2006年,隆华在国内自主研发了第一台复合型蒸发式冷却(凝)器。该设备比传统设备节能60%、节水50%,其核心技术拥有实用新型专利9项。
目前隆华取得9项国家专利,填补了国内化工换热设备多项空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产品。如今隆华产品达到5大系列200多个品种,2008年产值达到3亿元,安排800多人就业。去年,该公司新产品占销售收入的70%,今年又被命名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这在民营企业中非常少见。
3年紧“追”一专家
一个民营企业缘何异军突起,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隆华最大的“秘诀”是,舍得花钱引进人才,而“人才是在帮你赚钱”。
2006年春节,李占明到兰州约见当地石化企业一位换热专家,表达了自己的爱才之心。当年5月,李占明又邀请他来洛赏牡丹,年底再次到兰州游说。前前后后,李占明五上兰州,苦苦紧“追”3年,专家终于被打动,同意到隆华工作。
在隆华有一个独特的现象,技术人员工资普遍高于管理人员。拿博士来说,底薪加效益工资,基本收入竟比集团副总还高。
至今隆华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00多人,其中博士2名,高级工程师10多名。今年6月,隆华从100多名大中专生中选拔了20名本科生,专门成立后备人才班,由资深技术人员帮带,让他们自定课题放手干,迈出了从“挖人才”到培养人才的重要一步。
打造制冷换热产业基地
昨日,在洛阳机场路附近,一座2.3万平方米的大型钢结构厂房主体落成,这是隆华今年新上马的板式换热项目所在地。
尽管金融危机的阴影还在,但隆华决策层却已启动了1.2亿元的新投资项目,为抢占经济好转时的先机做准备。
据该公司副总经理韩士杰介绍,该项目计划年产20万平方米板式换热器,达产后可新增产值5亿元。
隆华目前已进入我市上市后备企业行列,上市筹备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隆华希望借上市之机,引入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管理,为企业未来更大的发展铺好路,同时考虑通过配股,把更多的人才变成企业的“主人”,以稳定核心团队。
一连串的新动作背后,是隆华人即将放飞的新梦想:“三至五年内,将隆华打造成全国最大的制冷换热产业基地。”李占明自豪地说。
本报记者 孙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