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日小幅上调汽油、柴油等成品油零售价上限。联系到猪肉、鸡蛋等消费品价格的上涨,消费品价格走势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虽然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数据连续6个月同比负增长,但在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仍有不少人担心通货膨胀的到来。对此,我们有必要作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
主要农产品价格不会出现持续、大幅上涨
2007年,受前期价格过低、蓝耳病等因素影响,生猪存栏大幅度下降,导致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成为助推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近日猪肉、鸡蛋价格的季节性上涨难免让人心生疑窦,担心通货膨胀卷土重来。不过,今非昔比,在当前生猪生产供大于求,国家有能力、有决心保持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担心猪肉价格的非理性上涨是没有必要的。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认为,当前猪肉和鸡蛋价格上涨属于正常的恢复性上升和季节性波动。今年前几个月,受生猪市场供大于求影响,我国生猪和猪肉价格连续出现下降。全国36个大中城市生猪出场价格低谷出现在5月6日,为每公斤9.7元,比年内最高点1月7日下降28.62%。
6月初,国家启动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先后实施了发布预警信息、政府收储冻肉等调控措施,有效抑制了猪价过度下跌的势头,促进了猪价合理回升。8月26日生猪和白条肉价格分别为每公斤12.03元和15.88元,相当于今年2月底的水平;比去年同期的生猪和猪肉价格低12%左右。
每年7月、8月由于天气炎热,产蛋量下降,而且中秋节将至,鸡蛋是制作月饼的原料之一,需求增加较多,鸡蛋价格一般都在全年较高水平;加之今年前几个月鸡蛋价格较低,部分养殖户出现亏损,也导致价格出现恢复性上涨,这与历年鸡蛋价格走势基本相同。
1989年以来的20年里,每年的鸡蛋价格都是在9月前后达到最高点,之后逐步回落,春节前后出现一次短暂回升后继续下降,次年8月之后再度回升。
可见,近期生猪、鸡蛋等农产品价格上涨,是今年前几个月连续下降后的正常回升,猪肉、鸡蛋等农产品价格不会出现持续、大幅度上涨。
供求关系不支持价格非理性上涨
CPI构成的八大类商品包括食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交通和通讯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和维修服务类,烟酒及其用品类,其中,食品类权重约占1/3,对CPI的影响举足轻重。
那么,我国食品类生产和供应形势如何?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扶持下,我国粮食生产势头喜人。今年早稻丰收已成定局,预计总产量330亿公斤左右,有望创近8年最高水平。去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创下历史新高,全国总产量达到5亿多吨,这是近40年来首次实现连续5年增产。
粮食连续丰收,我国粮食储备相当充裕,为国家调控粮价、确保稳定供应提供了物质基础。
如何看待丰收之年粮价的适度上涨?为了维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保障市场供给,缩小城乡差距,国家已适度提高今年部分粮食品种的最低保护收购价。但可以明确的是,在国家储备充足的情况下,只要调控得当,确保粮价基本稳定是可以预期的。
猪肉和鸡蛋供应也是有保障的。据农业部统计,7月底全国生猪存栏量为4.5亿头,比上月底增加300万头,已改变了今年以来连续6个月的下降势头;能繁母猪占全部存栏生猪的10.7%,高于9%的正常水平。这说明未来生猪供应是有保障的。鸡蛋生产周期较短,价格上涨以后,供应很快就会增加,进而促使价格回落。
至于工业消费品,我国的生产能力在保证国内供应方面不成问题,有些行业还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有人担心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大幅上涨,进而增加我国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应该看到,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世界经济虽然出现企稳迹象,但全面复苏将是缓慢、曲折和复杂的过程。从供求关系和有关国家加强对投机资本监管的角度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近期出现大涨大落的可能性不大。
即使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从影响PPI(工业品出厂价格),再传导至零售商品,影响CPI,往往要一年多的时间。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短期内,也就是说,至少到年底,都不必担心通货膨胀问题。
(据新华社北京9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