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月7日开始,宜阳县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工作人员的手机都是24小时开机,等待着3位宜阳籍农民工的消息。
8月初,李兴来、郭廷臣等3位宜阳籍农民工,在郑州拾巨款归还失主、婉拒酬金、不留姓名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深深感动了河洛大地。寻找他们,弘扬他们的义举,成了宜阳县有关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找到两名农民工
8月7日,本报转载了郑州媒体一篇《洛阳三民工郑州拾巨款,完璧归失主婉言拒酬谢》的消息,并配发了题为《敬礼,3位洛阳农民工兄弟!》的评论,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说的是咱宜阳农民工的事情,他们的事迹太感人了!”15日上午,宜阳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篇报道刊发后,很多读者给他们打来电话了解相关情况,并希望尽快找到这3位可敬的农民工兄弟。
市有关领导也给宜阳县有关领导打来电话,要求宣传部门大力弘扬他们的义举。
很快,寻找3位宜阳籍农民工的行动迅速展开。
8月7日上午,宜阳县委宣传部通过洛阳网、宜阳县政府网、新华网·河南频道《中国宜阳》栏目等网络,刊发寻找3位农民工的启事。不久,宜阳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获悉其中一位农民工的手机号码,但与这位农民工联系时,其手机一直关机,给其发短信也没有回复。
当天中午,工作人员通过有关部门了解到,使用这个号码的机主是白杨镇西马村人,名叫李兴来。宜阳县委宣传部立即派人到白杨镇西马村寻找李兴来。经了解,李兴来多年来一直在外打工,目前在涧西区,具体地址不详。
从8月8日开始,宜阳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与白杨镇、西马村的有关人员分头在涧西区的大街小巷寻找李兴来。
让大家欣喜的是,8月17日傍晚,李兴来给寻找他的西马村一名村干部打来了电话。在电话中,李兴来直截了当地说,这些天他没有开机主要是为躲避记者采访。“这些事情都是应该做的,没啥可采访的,但媒体报道后,不断有其他媒体记者打电话采访。”
次日下午,回老家办事的李兴来来到了宜阳县委宣传部,和寻找他们的工作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李兴来是个不事张扬的人,人很朴实,但也很‘倔强’。”当时做谈话记录的工作人员说,老李当时就明确表示不愿意接受记者采访。在那次谈话中,工作人员了解到,李兴来和另外一名农民工郭廷臣是在10多年前认识的,这次在郑州不期而遇,拾到巨款交给失主后,他们就分开了,互相未留联系方式。
在李兴来的记忆中,郭廷臣家住宜阳县樊村乡安古村。见到李兴来的第二天,宜阳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就来到安古村寻找郭廷臣,但这个村里并没有叫郭廷臣的村民。工作人员随即来到樊村乡派出所,经过查询,发现铁炉村有名村民叫郭廷臣。
工作人员立即赶到铁炉村,郭廷臣正好外出有事。8月28日上午,工作人员终于见到了在田间干活的郭廷臣。
寻找仍然在继续
寻找到李兴来、郭廷臣后,3位拾金不昧的农民工中还有一位没有找到。
据李兴来和郭廷臣回忆,事发当天,他们都是在饭店偶然遇到那名宜阳老乡的,彼此都没有留联系方式。在他们的记忆中,这位宜阳老乡30多岁,中等个头,在郑州金水路一带打工,对方好像说是“陡沟”人。
宜阳县有两个陡沟村,一个在韩城镇,一个在白杨镇。工作人员开始分头寻找,到每户村民家走访。经了解,韩城镇陡沟村有4名村民在郑州打工,白杨镇陡沟村有5名村民在郑州打工。经家属联系,9位农民工都说自己不是新闻中提到的农民工,并且也没听说过“拾钱”这件事儿,但他们都表示愿意在郑州找那位好心的老乡。
“也许我们最后也找不到那位农民工兄弟,但大家心里还是热乎乎的,因为在寻找的过程中,大家都受到了精神上的洗礼。”宜阳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说,现在越来越多的热心群众参与寻找那位优秀的农民工。
“参与的过程就是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对3位农民工高尚精神的传播过程。”这位负责人说,他们的寻找仍在继续,受教育、受感动的群众也会越来越多。
本报记者 李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