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志伟
编者按
2004年以来,中信重工从濒临破产,成长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企业,被业内誉为“中信重工现象”,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今年6月3日,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关于深入开展学习中信重工活动的决定》。本报记者采写了“走进中信重工”系列报道,全面揭秘了“中信重工现象”。今起,本报再次推出“中信重工启示录”系列报道,站在洛阳工业改革、建设新型工业基地等的高度,以全新的视角进一步挖掘“中信重工现象”带给人们的启迪,以期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敬请关注。
2004年年初,中信重工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和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重大战略机遇,果断调整结构,实现了国内市场向国外市场的转移,主机制造向工程总承包的转移,建材设备为主向煤炭、冶金、水泥、有色、电力等行业均衡发展的转移。
多元化的经营战略,最终使企业走出低谷,让这个“共和国长子”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煤电油运紧张、原材料价格暴涨,使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和考验。
中信重工再次抓住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壮大自己,在国家实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发展自己的重大战略机遇,在一片萧条中以出色的经营业绩“带来一股股春风暖意”。
不久前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省领导在讲话中4次称赞中信重工:“全球经济危机更加验证了中信重工近几年的发展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步伐是非常稳健的。”
“‘中信重工现象’有一点特别值得关注,那就是善于化危机为机遇。”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文俊认为,危机中蕴含着机遇,关键看你能不能敏锐地发现它、抓住它。
在中铝洛铜公司领导班子看来,中信重工抓机遇,还体现在一个“抢”字上。“亚洲规模最大的宜阳重型铁业工部项目,从开工建设到投产仅仅用了11个月,这种速度和效率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当前,抢抓机遇,应对危机,正在成为我市工业战线上下一致的共识。
市发改委副主任徐聪说,众多企业齐心协力破危局、全力以赴保增长,随着政策措施效应逐步显现,全市经济发展呈现企稳向好的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在4月、5月企稳回升,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断改善,6月、7月经济形势持续好转的趋势更加明显。
据统计,1月至7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420.5亿元,同比增长9.7%,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个百分点。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不断增多,市场信心进一步提振。
与此同时,我市紧紧抓住国家扩大投资的政策机遇,加快推进项目建设,重点抓好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和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总投资8.6亿元的中信重工年产120套大型、特大型磨机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总投资3.6亿元的洛阳高科钼钨公司年产1000吨钼及钼合金深加工制品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另外,还有很多重大项目进入了建设高潮。”据市工业发展与项目建设局副局长苗惠芳介绍,中信重工重型装备铸锻件锻造基地建设项目4个月完成投资1.0925亿元,约占全年投资目标的52.7%;河柴重工年产700台大功率气体发动机项目4个月完成投资7550万元,约占全年投资目标的43.9%;轴研科技精密重型机械轴承产业化项目4个月完成投资6320万元,约占全年投资目标的57.5%……
“这些重大工业项目的推进和实施,有效支撑了全市工业投资增速的平稳较快增长和工业结构的优化提升。”苗惠芳说。
抓住国家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发布和省十大产业调整规划草稿征求意见的机遇,根据洛阳的产业基础和实际情况,我市已着手编制洛阳市11个重点产业和行业发展规划,利用金融危机的倒逼压力,促进产业结构的有序提升、优化发展。
为推动各类重点项目加快实施,我市还抓住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各级资金支持。今年以来,国家、省已累计下达我市2009年项目建设资金3.8869亿元,与去年同期争取资金1.9713亿元相比增长97%。
努力在“借机”中谋求发展,努力在“借势”中加快发展。这是中信重工带给人们的启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