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 浙江三位较真的语文老师,咬文嚼字,挑出了课本里的刺,他们认为现在的教材充斥了空洞的说教、随意的“改编”、模凌两可的事实,甚至杜撰一个个“名人故事”,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要数《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通篇都属于虚构。 (中国广播网9月23日)
不能用虚构美德绑架孩子
作为一名小学生的家长,我得感谢浙江的郭初阳等三位教师,他们对小学教材内容的质疑,使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孩子们每天阅读背诵的教材读物。
原来,时下的教材很多是编造出来的,将一些美好的故事,附着在一些历史人物身上,使这些历史人物穿着道德的花衣裳,让孩子们去学习模仿,一旦孩子们发现这些道德衣衫根本不存在,他们将作何感想,我们这些家长又该如何解释?古今中外那么多适合孩子们阅读的经典名篇,为什么就不能摘选一些供孩子们作教材使用,而一定要造些伪文章来欺骗孩子们呢?
教育部在编选教材时,可不可以通过教育部的网站公布编者名单以及思路,可不可以让相关的一线教师与家长推荐教材内容?我们希望相关专家编选的内容可以宽泛一些,然后通过网络征求家长与一线教师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材可能内容更为丰富,也会更符合孩子们的需要。
童心不可蒙骗,教材不可编造,对孩子们负责,就是对国家的未来负责,也就是对社会良知负责。教材是孩子们人生的第一本导游手册,教育主管部门一定要意识到自己神圣的责任。(吴祚来)
绑架美德论是个伪命题
其实三位老师找对了方向,大师却远远没有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他们敢于挑刺,不过很大一部分成了鸡蛋里面挑骨头。如果都要讲科学依据,那就没有了文学想象,也就没有了童话、寓言,因为根据常识,动物不能和人交谈,不同物种之间交流也是“鲜见”的。
他们要求课文要与时俱进,那么几十年前的文章也要随着时代改动,这难道就不是篡改吗?那么像《海底两万里》、《鲁宾逊漂流记》之类都要重新审视了。
至于选教材要以常识为标准,看来很有道理,其实里面也有问题。就拿他们所列举的《检阅》一课以“波兰国庆早就已经改了近二十年了”为由要求改动课本。我在想,如果该文章写作于二十年之前,还有没有必要改?我想一个注释就已经足够了吧。
我们习惯以大人的眼光看待孩子们的世界,这造成了许多误区,也造成了中国儿童想象力的缺失。现在我们大呼美德绑架了孩子,我担心以后的孩子会不会缺少美德?教改还在摸索之中,问题还是继续出现,我们需要这三位老师这样的“挑刺者”来“找茬儿”。但是如果我的孩子真的被美德“绑架”走了,这或许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王国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