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一句流行话: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这话强调主观能动性,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一概论之。想和做,本身就是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想到的能不能真的做到,需要许多客观因素,这是其一。其二,就想象力而言,并不是随心所欲,它以见闻学识、现存环境做基础并受其限制,就像一棵树长大需要土壤并受其制约一样。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有亲身体会的。
1976年之前,我没有想过上大学。那时候,我到的最远的地方是县城,并且只有两次,那是我亲身感知的城市景象。我听说过的城市,是洛阳。因为我的一个亲戚在洛阳,但对洛阳,我想象不出它的模样。我从课本上读过“郑州,河南省省会”,“北京,祖国的首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它们仅是印在书本上的黑字,是我需要背会的考试题。凭我那时的见识,根本不能作出任何的想象,那是我的见识够不着的地方。
我的见识够不着的,还有大学。
我能到八九里以外的公社高中上学,已是很了不起了,村里的大多数女孩只上到小学毕业,甚至小学都不能毕业。我以为,高中毕业就是学习的尽头。我根本不知道,高中之上还有大学,不仅没有听说过,哪怕是印刷的图片,也没见过。
那时候,我的见识够不着的太多了。
中学时,课间休息,我和一个同学上厕所,她告诉我:“城里人的茅房都在屋子里。”我怎么也不能理解和想象:在屋子里大小便,多脏呀!
那时候,在我的想象中,没有比县城更令我向往的地方,没有比县城人的日子更让我羡慕的生活:“铁饭碗”、蜂窝煤、缝纫机、自来水……我们村东头有个在县城食品厂顶替父亲上班的女孩,整天穿一身劳动布工作服、一双雪白的球鞋,骑一辆半新不旧的加重“飞鸽”车。她是我理想的化身、幸福的楷模、追求美的偶像。
那时候,我还有一个心愿,高中毕业后到村小学当一名民办教师。
事实是,能想到的,我一样也没有做到,而我得到的却是我没有想到的。
1979年,我上了大学。1983年,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人民警察学校当了一名教师,还穿上了警服,同时落户到九朝古都——洛阳。
之后,我过着比曾经象征共产主义的“土豆烧牛肉”好无数倍的舒适生活。
何以如此?关键因素是: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
我想,有与我相似经历和体验的人,肯定不少。
我之所以说这些事,目的并不在评说“想到”与“做到”的问题。我真正的意图是想说明:我是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的受惠者,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让我受益终生。我对此深怀感激!在新中国60华诞之际,祝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兴旺发达!祝愿我们的人民心有所向,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