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乐善街35号院居民反映院门口路面破损。协调建设局,对方答:进行维修。”
“7月22日,和顺街一低保居民到医院看病,事后得知该医院为私人医院,医保不予报销。这说明居民对医保政策还不熟悉,我们宣传还不到位,今后要多宣传……”
这是从瀍河回族区北窑办事处金家街社区党支部书记刘青玉的笔记本上抄录的。笔记本封面上写着“民情日志”几个字。在首页,有这样一句话:“群众有了困难,你即便是一时解决不了,也要去看一看,了解了解,这样群众心里才有着落。”
“这本‘民情日志’就像眼睛,提醒你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刘青玉将笔记本翻到10月6日,这天她记录的内容是:“社区下岗人员多,为帮助群众就业,社区和市总工会联系开展岗前培训,开始组织报名。”
经过刘青玉等社区工作人员努力,事情有了结果。10月14日,她记录的内容是:“送10名下岗人员到市总工会参加培训。”
和刘青玉一样,北窑办事处机关、社区干部职工都有本“民情日志”,记录自己在调查研究、日常工作、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
张素芬在夹马营社区负责低保工作。她的“民情日志”里记载的大多是低保人员办理业务的相关资料。“家庭情况,有啥请求,我都记录下来,有助于开展工作。”张素芬说。
北窑办事处党工委书记梁学新说,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他们将“民情日志”作为载体,在实践中完善,在实践中强化学习效果。
为使“民情日志”制度落到实处,北窑办事处还出台了硬性规定:凡不认真记录“民情日志”的人员,年底取消评先资格。同时,办事处定期组织讲评活动,分别评出10名记录最好和最差人员。 本报记者 李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