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洛风》演出现场。 记者 杜武
摄 | |
“在舞蹈诗《河洛风》的四个章节中,《东都胜景》是最能抓人眼球的。”谈到《河洛风》各个章节的意境时,《河洛风》的主创人柳江虹如是说。
不论是翩翩少年读书郎,还是风情万种的河洛鼓女,人们看到的、听到的和感觉到的,都是浓浓的市井风情,都是古都洛阳的民俗民风。而这一切,是河洛文化的精彩演绎,舞动的是洛阳5000年的风情,奏响的是洛阳文艺的天籁之音。
对这一章节的创作初衷,柳江虹的解释是,狭义的“东都”,指的是西周的“洛邑”和隋唐的洛阳。实际上,在众人的理解中,“东都”常常被用作古都洛阳的代名词,因此,《东都胜景》也可理解为对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的全景展示。
您瞧,天真烂漫的少年活泼嬉戏,英俊的白衣少年翩翩起舞,谁敢说,烂漫的学子里就没有李白、杜甫、白居易?谁敢说,贾谊、张衡、刘禹锡的少年生活缺少情趣?
你再瞧,洛阳桥上,大红的衣褂、黝黑的长辫,清新的田野之风扑面而来;
身着飘逸绿色长裙的河洛鼓女在风景如画的“铜驼陌”上,随着依依杨柳,舞动情思……
看到这里,许多洛阳人的思绪都会被扯得很远很远,会想到整个豫西地区的民俗风情,会联想到洛阳八大景之一的“铜驼暮雨”……
在《河洛风》的近百场演出中,第二章历来深受专家和学者好评。在2007年河洛文化旅游节期间召开的有关《河洛风》的专家评审会上,与会人员一致对此表示由衷的赞叹,尤其是“河洛鼓韵”一节,让《河洛风》的总编导、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主任张守和深受触动。他说,对河洛地区原生态和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进行充分挖掘才是《河洛风》真正努力的方向。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了解到,虽然现代形态的河洛大鼓诞生于清末,但洛阳的民间艺术之花早在东周、东汉及隋唐就很盛行,应该说,经过艺术加工后的“河洛鼓韵”,与古风一脉相承。
《东都胜景》所展示的古风,远不止这些。洛阳,在历史上曾长期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儒、释、道在这里起源滥觞,经学、玄学、理学在这里发扬光大。东汉太学,规模宏大,有太学生3万名,为世界上最早的大学。洛阳纸贵、洛阳才子,还有“汉魏文章半洛阳”等成语、典故家喻户晓,人文胜景,俯拾即是,而这一切,都通过舞蹈演员曼妙的舞姿甚至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得以最完美的展示。
本报记者 李燕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