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中国水利创造了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等众多巨型世纪项目,同时也创造了无数小型经典工程,豫西登山梯田就堪称其中一绝。
登山式梯田位于豫西汝阳县境内的登山、刘沟、青山等村,因起源于登山村而被俗称为“登山梯田”。登山梯田以其造型独特别致、气势雄伟壮丽、效益蔚为可观而于1984年被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协调小组树为典型,20世纪90年代,新华社等十余家国家级新闻单位多次派资深记者进行采风报道,称登山梯田为全国水利工程的一个奇迹、一处美景、一面旗帜。
登山原来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当地民谚形容“山高坡度大,地在墙上挂,滴水贵如油,十种九不收,旱涝都成灾,要啥啥没有”。20世纪60年代,为生计所迫的登山人提出了“宁愿苦干改山河,不愿苦熬度日月”的响亮口号,发挥常人难以想象的拼搏精神,“白天一把锁,夜晚一盏灯,一天三送饭,常年不间断”。用了整整八年时间,终于在灯盏窝、滴水沟、小毛沟、青山等自然村修建了两千亩石坎梯田,其中百亩连片的有十处,使亩产量由过去的百八十斤一下子增到上千斤,基本解决了山民的温饱问题。
今天再到登山村,当然看不到过去那种光山秃岭、残亘断壁的荒凉景象,而是处处置身于如诗如画、如痴如醉的人间仙境之中。一处梯田一处景,不胜美景留游人。这里的梯田一层层、一级级,从山脚排到山顶,从这个山头延伸到那个山头,少的有十几级、几十级,多的则有上百级。站在山巅观梯田,梯田方位走向有序,高低错落有致,田面平展如砥;举目远眺,梯田又宛如一条条金色的飘带,缠绕于座座山岭之间。在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层层梯田之间,偶尔还可以看到有几位正在劳作的山民,犹如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把田野装点得更有生机。若站在山脚仰视,又仿佛道道石堰似梯、似塔、似壁,既雄伟又壮观。
到登山观梯田,你感受到令人叫绝的美景:早上晨曦初露,薄雾下的梯田像初醒的少女一般时遮时掩;白天阳光普照,则如穿上五彩斑斓的华丽衣衫;傍晚夜幕降临,又似水墨画一样耐看。当地老乡介绍说,登山梯田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色:春滚道道绿波,夏飘条条金带,秋叠座座宝塔,冬如群龙戏水。登山梯田,以其面积之阔、级数之多、线条之优美、造型之神奇而堪称一绝。
登山梯田确实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梯田,其独特之处是当地群众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创造的“弯、弓、厚、长、平”五字经。“弯”即沿着水平线,绕着山头转;“弓”即立面双曲拱,抹七再出三;“厚”即远取近垫,保持活土二尺半;“长”即随着坡势走,耕作图方便;“平”即田面要平整,地边留高埂。这种梯田不仅外观好看,而且经久耐用。当地老乡说,梯田建成整整四十年了,经受过多次特大暴雨洪水的考验,一直完好无损。一位老水利专家考察后称这种梯田的受力性能好,并从技术角度总结了一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供各地学习推广。
登山梯田之美,美在与人和谐相处。在登山的数十面山坡上,一面山坡一处梯田,每处梯田面积依条件不同少则三五亩,多则上百亩,一般一处梯田一个庄园,庄园上方多茂密森林,可给庄园提供用水、用材之源,庄园下方多有沟溪,可以承接梯田地里的出水,在这里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山里人繁衍生息的美丽家园。
山还是那座山,沟也还是那道沟,但不变的山峦沟岔在四十年前后却给登山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修梯田前,这里的山民是“红薯饭,红薯馍,离了红薯没法活”;如今的登山人则是“早吃饱,中吃好,晚上吃营养”。登山梯田给当地人带来了取之不尽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带来了永远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如今的登山梯田早已突破梯田之定义而成为艰苦创业的文化遗产。 本版插图 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