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大学尝试以中学校长推荐来选拔招生,成为持续的热点。11月30日,北京大学招办对初审合格的90名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而公众发现,全国39所中学推荐入围的这些学生,鲜有“偏才”,更无“怪才”。
笔者认为,推荐“偏才”、“怪才”接受高等教育,在现阶段这种教育背景下,一般来说只能是一种良好的期待,因为在目前教育模式下,“偏才”、“怪才”的成长土壤是贫瘠的,他们应该很早就被淘汰于这种教育体制之外,侥幸“存活”下来的也步履维艰。
推行素质教育,目标应该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大多数孩子的闪光点,可惜,不管学校还是家长们,往往都是以分数论英雄。在“抓高考要抓出血来”的教育背景下,成绩不好,老师们很难再去用心思来关注和栽培你,哪里还能成什么“千里马”?
好在现在环境提供的选择多了,“偏才”、“怪才”大可不必气馁。不能在国内被推荐上名校,条件具备的可以到国外读名校;读不了名校,可以读一般的大学;即使上不了大学,你可以读懂读通社会大学,或者自学,“天助自助者”,借自己的努力,或者他人的帮助,成才的路总有千万条。
(据《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