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8版:庆祝洛阳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专版
3上一版  
PDF 版PDF版
求活,薪火相传铸和谐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
荣誉榜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9 年 12 月 5 日 星期    【打印】  
求活,薪火相传铸和谐
——光荣的洛阳日报人团队
  博采缤纷之事、辛勤笔耕不辍的采编队伍
  采访长江漂流
  深入矿井一线
  精彩的文艺演出
  丰富的业余活动
  这是一支能征善战、活力四射的队伍,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

  六十一载时光荏苒。与时代同行的洛阳日报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用科学的知识武装人,用良好的机制激励人,培育了一支善于创新的干部队伍、善打硬仗的新闻采编队伍。

  第一代报人经历“炮火洗礼”

  1948年4月9日,伴随着洛阳解放的硝烟,《洛阳日报》创刊。

  为创办这张报纸,中共中央中原局为洛阳派来一批新闻业务骨干。他们中许多人曾在重庆《新华日报》、延安《解放日报》、《晋绥日报》工作过,有的还是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在这些同志的带领和帮助下,后来陆续从本地吸收的采编人员,业务水平提高很快。

  在那血与火的年代,洛阳日报记者配备有两种武器:笔和枪。1949年3月31日,记者许金台到后海资村(今孟津朝阳)采访。当地发生反动会道门暴动,年仅27岁的许金台壮烈牺牲。当时新华社总社致电吊唁,并播发了报道,号召各地新闻工作者学习他忠于职守的精神。

  第二代报人在改革开放春风中迅速成长

  1981年1月1日,《洛阳日报》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第三次复刊。

  复刊时的采编人员,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1970年报纸停刊后散落到政府机关和各单位的老报人;从市直机关和学校抽调的一批有学历的“笔杆子”;通过公开招聘考试,从全民单位职工中择优录取的佼佼者。

  复刊初期,相当一部分采编人员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特别是没有受过新闻专业训练。为全面提高采编人员业务素质,当时的报社领导高瞻远瞩,商请洛阳市职工科技学院在报社开办文科班,报社25名同志参加学习,4年后13人取得大专文凭。1981年和1983年,报社在人手特别紧张的情况下,先后两批共派出13名编辑、记者到郑州大学新闻系干部进修班学习2年,使他们取得新闻专业大专学历。后来,报社又选送4名同志分别到天津美院、河南大学、华中工学院和洛阳大学进修。1985年,洛阳市电大分校在报社开设了电大新闻班,又有7位同志取得新闻专业大专学历……

  持续不断的进修培训,使洛阳日报采编队伍整体知识文化素养有了突破性提高,这支过硬的专业队伍,在一次次新闻报道“大考”中,书写出一张张精彩答卷。

  搞活机制 做活人才 采编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

  1989年前后,报社面临着干部老化、采编人员青黄不接的困难。为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同时为报社的发展壮大积蓄能量,洛阳日报明确提出:采编人员要从文化水平高、可塑性强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招录。

  1990年,报社从华中理工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选录了5名大学本科毕业生;随后,又陆续从省内外的郑州大学、兰州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等院校选录了20多名本科生,为采编队伍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1993年6月,洛阳日报筹办子报《洛阳晚报》,面向全市公开招聘编辑、记者,最后在350余名报名者中择优录用了18人。从此以后,洛阳日报每次进人都要经过公开招聘。为广揽各地优秀人才,报社还先后10余次到郑州、兰州、西安、成都等城市组织人才招聘会,累计招聘采编、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等各类人才上百名。

  为使采编人员增长才干,洛阳日报社积极构建学习型报社,投入巨资举办了为期一年的MBA课程培训班,先后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知名学者和京华时报、深圳报业集团的高层管理者授课,对全体采编人员进行了系统培训。

  目前,报社在岗员工达到1200余人,人员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与1991年相比,干部平均年龄年轻了六七岁,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已达95%以上,其中本科、硕士学历约占58%。

  紧紧围绕“办一流媒体,创一流业绩,建和谐报社”的奋斗目标,洛阳日报不断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

  从1993年开始,中层干部全部竞聘上岗,根据竞聘人发表的竞聘演说和工作业绩,社领导班子成员和全体员工分别投票,最后决定是否聘用。2000年以来,先后有10多名正、副科级干部落聘成为普通员工,一批普通员工通过竞聘走上中层岗位。

  自2003年起,除市管领导干部外,报社实行了全员聘用制,从根本上打破了“铁饭碗”,增强了全体采编人员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一系列举措,在报社内部营造出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实现了“让能干的人有奔头、老实人不吃亏、懒惰的人有压力、说是非的人没市场”。

  一流团队创造一流业绩

  经过长期的锻炼,洛阳日报采编队伍已经成长为一支“拉得出、打得赢”的优秀团队。

  在近年来的河南省新闻奖评选中,洛阳日报多次斩获一等奖,还有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

  1998年抗洪抢险,驻洛“铁军”官兵奉命开赴抗洪第一线。洛阳日报得知信息后,第一时间派出4名同志赶赴武汉跟进采访。在长江险段,记者们通过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下一曲曲军民一心、气壮山河的抗洪之歌。

  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洛阳日报记者次日就随部队赴川参加了抗震救灾。在100余天的时间内,记者累计发回上百篇(幅)文字稿和新闻图片,及时、全面、生动地报道了抗震一线可歌可泣的事迹。

  用更快、更好的新闻,报道记录正在发生的历史;用更新、更敏锐的角度,触摸时代发展脉搏,这永远是洛阳日报采编团队努力的方向。

  本报记者 赵志伟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