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关林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林、庙合祀的古典建筑群。其雕刻丰富多彩,代表了古代中原世俗艺术的最高成就。大遗址保护峰会和中国古代都城文明展在洛阳的精彩亮相,给洛阳带来了旅游热潮,到过关林的游客常常被其精美的石雕、砖雕吸引,我们选几件有代表性的石雕予以介绍。
■大门外汉白玉石狮
关林大门门前两侧各立一尊汉白玉石狮,为洛阳现存最大的明代石狮。
石狮作为建筑装饰多用于宫殿、寺庙、桥梁和府邸前。几千年来,石狮一直是人们守护吉祥、平安的象征。传说佛祖释迦摩尼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吼状:“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从此狮子逐渐被神话,成为佛法威力的象征。在中国古代官制中,“三公”之首名为“太师”,官位显赫。“狮”与“师”谐音,喻高官厚禄。人们认为将石狮置于大门前既可辟邪纳吉,又能彰显权贵。关林门前这两尊石狮形态逼真,左侧雄狮右爪抓一绣球,右侧雌狮左足踏一绣球,石狮下方底座分为三层:上层纹饰为麒麟瑞兽,中层为祥云、灵芝等吉祥纹样,下层为莲花式底座。石狮周围建有汉白玉栏杆,护板上按方位刻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神。两尊石狮以雄浑的艺术风格体现了关林的至尊地位。
■仪门抱鼓石
关林仪门为五开间三门道硬山两坡式建筑,中门外托一直径0.48米的抱鼓石,上刻“沈宅施”字样。抱鼓石是指位于宅门入口,形似圆鼓的两块人工雕琢的石质构件,因犹如抱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而得名。抱鼓石位于门轴下,起着承托大门和转动门轴的作用。抱鼓石按形状分为圆门鼓和方门鼓两种。据说圆门鼓为武将门前所用,古时凯旋的将军将战鼓放置门前,以耀功绩;方门鼓则是文官所用,主要是指其形状类似于文房四宝中的砚台。因此,根据门前抱鼓石的形状,主人身份一目了然。关林仪门前的石抱鼓为圆抱鼓。两侧鼓面均浮雕抽象的花卉纹饰,鼓下托有祥云底座,造型朴素典雅。
■石狮御道
关林的石狮御道连接仪门和启圣殿,是古时帝王和王公贵胄瞻拜关林及仪仗专用的步道,为海内外关庙所独有。御道长35米,宽4米,用青砖铺就。御道两边和月台周围均有石雕栏板围护,这些石围栏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栏板每1.2米以石望柱作为间隔,每块栏板分为两层,上层雕波浪形花纹,下层为几何纹图案。在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增设石狮甬柱,甬柱顶雕刻石狮104尊。这些石狮有雌有雄,有大有小,无一雷同。54根甬柱上刻着捐助者的名字和商号,石柱的四周各雕刻一枚铜钱,寓意四方来财。
■蟠龙华表
石狮御道两侧,矗立着两个高4.60米、直径0.54米的石刻华表。
华表是宫殿建筑前的标石,也称石望柱。原始的“华表”并非装饰品,而是由“谤木”演变而来。据传,远在上古尧舜之时,在道路边就有了供明君纳谏、民吏议政的谤木,民众可以在这根木柱上面刻写意见,有现代“意见箱”的作用,是原始民主形式的一种具象表征,后来发展成为宫殿的建筑装饰物。关林的华表由蟠龙柱、柱头和蹲兽三部分组成。华表柱身由整块巨石雕凿而成,上面是浅浮雕刻画出两条爪捧火珠盘曲而上的龙形,大有飞动升空之感。华美的柱头部分又叫做“承露盘”,呈莲瓣状。上各有一蹲兽,头向庙外,名“望天犼”。“犼”为古人创造出来的瑞兽,寄托着人们祈福避祸的愿望。
■柱 础
柱础为古建筑构件的一种,它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基石,同时也保护落地屋柱不会潮湿腐烂。根据其形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层式柱础,有鼓式、覆盆式、铺地莲花式等;另一类是多层式柱础,由两种以上不同形状的单层式柱础重叠而成。关林建筑中的柱础多为素面古镜式,造型简朴。正殿的四个角柱础则为须弥座式,雕饰华丽,柱础下部呈方桌状,如意形腿,上部八面形,四周边面浮雕麒麟和“寿”字等吉祥图案。
■财神殿门枕石
关林财神殿的后门门枕石为一对整石圆雕盘龙,造型奇特,近方柱形。龙尾触地,龙首高昂,龙身雕刻一匝匝精美龙甲鳞片,龙爪握一圆球,龙角挺立,龙形飘飞,栩栩如生,给人很强的视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