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7版:悦 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借个“头头”来开会
钱海燕漫画欣赏
朋友臧天朔
爱的遗言
为什么笑脸只留给熟人
美国 结婚请柬
苏商浙商两本账
洛阳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9 年 12 月 15 日 星期    【打印】  
借个“头头”来开会
李承志
  我有位朋友,在县里算是个不大不小的部门头头,上下关系处得不错,说话也很随便。一天,他要开个会,给县里“两办”打电话:“哪个头头在家,借我们用用。”这话乍一听实在不雅、不敬,甚至有点放肆。对领导一口一个“请”还唯恐不恭,怎好说“借”?可细一琢磨,这个“借”字倒是挺实在、挺贴切的。

  一到年终岁尾,人们都喊会多,可又都在忙乎办会、赴会。会,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不衰景观。各级“头头”们自然是座上的“明星”,“明星”又成了“流星”。有的头头一天要赶几个会,分身无术,只得这里露下脸,那里亮个相。会会相连,竟无虚日,争“借”头头便在情理之中了。

  开会请头头,本不是个问题。重要的、必要的会议当然要请,问题是不能失之于滥。有些工作宗旨大义早已明确,落实就是了,何劳头头再来“意义”一番?“借头头”不过是借招牌、借嘴巴。有些人热衷于“借”,无非是看中了头头们的“实用价值”:

  一是会议上档次。会议重要不重要,就看到会头头的衔高不高,以“衔”论“档”早已成为约定俗成的标准。二是单位出新闻。报纸、电视台、电台多是围着头头转,没有头头哪来的“新闻”?谁不想借着头头们的“光临”引来宣传的轰动效应?三是头头出政绩。有些领导部门考核工作不重实效重形式,惯以发了多少文、开了多少会、哪些人到场、什么人讲话来评定工作。所以工作就是开会,“会绩”便也就成了“政绩”。

  如今,“会”潮还在看涨,“借”风依旧不衰。这除了上边说的因素外,还有个攀比心理作祟。大家都忙着办会,争借头头,无形中就形成了竞赛乃至竞争。你请五个头头,我就不能只借四个;你是二把手讲的话,我就不想让三把手致词。要不就显得我没面子,降了格。“借头头”便成了办会各家的首要课题,不惜动用各种关系把头头们拉来,头头们自然成了争相猎取的对象。

  很有意思的是,有些人往往具有双重身份,扮演双重角色。作为下级,他们经常去“借”人家;作为上级,他们也经常被人“借”。这种换位常使他们处于一种矛盾的心态中。一般地说,被“借”者并非都心甘情愿,也有难言的苦衷。参加了甲部门的会,就不好拒绝乙部门,还有丙部门或丁部门在等着。落下谁心里都会不平衡,有亲此疏彼之嫌。盛情难拂,只好有受无却,硬着头皮去当“道具”。

  要说被借者都不情愿,恐怕也有失公允。有人很欣赏很得意这套领导方式。反正出门有车,讲话有稿,“千山一个洞,万寺一本经”,只要不念出“接下页”、“此处可能有掌声”,就不会出啥毛病,即使费点唾沫,还有茶水补充。他们虽然有时故作辛苦状称“太忙了”,其实心里很陶醉。

  此风不可长。我们应该提出个口号:减少会议,解放领导。少搞一些热热闹闹、虚虚假假、轻轻飘飘、花花哨哨的东西,多办点看得见、摸得着、为群众欢迎的实实在在的事情。

  (选自《今晚报》 晓月 荐)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