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经过5个小时的艰苦手术,河科大一附院血管外科主任史洪涛成功为一名腹主动脉瘤患者实施了腹主动脉瘤切除及人工血管置换术。由该院血管外科专家自主设计完成的这台高难度手术,填补了我市此项技术的空白,标志着河科大一附院血管外科诊疗技术已日趋成熟,跨入了国内先进技术行列。
接受治疗的是年仅21岁的青年韩某,来自嵩县。1个多月前,在外地打工的他感觉腰部疼痛,不能负重及快步行走。在当地医院经B超检查,医生怀疑他患的是腹主动脉瘤,于是他回到家乡洛阳并来到河科大一附院血管外科求医。
经磁共振MRA检查,韩某被确诊为腹主动脉瘤。据主刀专家、河科大一附院血管外科主任史洪涛讲,长在患者腹部主动脉上的瘤体约7厘米×5厘米,位于肾脏下方3厘米左右的位置,并波及左右髂总动脉,血管壁薄,血流不畅。据统计,当瘤体直径达到7厘米时,病人的死亡率高达80%。主要原因是,主动脉壁上的血栓随时可能脱落,出现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严重时患者甚至被迫截肢或死亡。综合各种因素考虑,史洪涛决定为韩某进行人工血管置换术。
11月3日上午,史洪涛在助手申东彦的配合下为韩某进行了手术。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方法是通过植入人造血管,替代已经病变的腹主动脉,为病人重建腹部血管运行通道。
患者病变血管周围有双侧输尿管、下腔静脉、腰动脉、左肾静脉、髂总动脉等多条血管及通道,这给剥离主动脉及左右髂总动脉造成了很大困难。
血管外科专家们小心翼翼地将血管剥离。完成剥离后,麻醉师迅速为病人降压、抗凝;史洪涛则迅速阻断主动脉和左右髂总动脉3处血管,然后将动脉瘤波及的血管切除,实现人工血管与患者体内血管的吻合。
从阻断血管到吻合好3个人工大动脉血管的接口,专家们仅用了50分钟时间;完成如此大的手术,术中出血也仅有200毫升。
手术后,通过控制血压及使用抗血栓药物,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患者双下肢血运、温度恢复良好。2周后,患者体内的血管内膜与移植到腹部的人工血管逐步结合,并开始替代原有血管发挥作用。
据史洪涛介绍,腹主动脉瘤是腹主动脉的扩张膨出,正常人的腹主动脉直径为1.6厘米~2.0厘米,而这位病人的瘤体已达7厘米×5厘米。由于腹主动脉瘤会使动脉壁变薄后膨胀增大,其发展结果必然是增大、破裂,导致病人突然大出血而死亡。当前,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和膳食习惯的改变,该病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患者应提高警惕。
(许文军 牛牧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