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5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洛阳的汤
丰子恺说“丰”
洛邑周王城与亚历山大城
书法
遗失声明
洛阳网广告
庆祝洛阳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书画作品展选登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洛阳监管分局 
关于颁发、换发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许可证的公告
游清华,半日也销魂
公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 年 12 月 21 日 星期    【打印】  
洛邑周王城与亚历山大城
——世界古代东、西方都城文明之比较
  □史善刚

  当人类历史进到3000年至2000年时,社会文明与进步已经开始向高的层次跨跃了。在中国,此一时代的周王朝已把奴隶制推进到了一个封建制社会,并形成了自夏、商以来以华夏族为中心的一个多民族国家,遂使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终于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大帝国。周王朝自西周至东周(春秋战国)历时800年。如寻找此800年建都之地,非洛邑周王城莫属。此一时代的希腊,虽战争频仍,民族枝蔓,但西方古代文明也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公元前332年兴建的亚历山大城,则直攀世界古代都城文明的一个巅峰。今将洛邑周王城与亚历山大城作一比较。

  一、洛邑周王城

  武王伐纣取得成功之后,于公元前1046年建起周王朝。两年之后,武王疾殁,成王(武王之子)继位。接着,周公奉旨东征平叛,营建洛邑。

  周公营建洛邑实际上是建了两座城:一座叫王城,一座叫成周城。王城是诸侯朝见国王、居住西周贵族的地方;成周城是驻防军队、安置殷民的地方。成周城因居王城之东,亦称下都。王城之地,即为周公所卜兆的涧河以东、瀍河以西的地方,在今之洛阳市西工区王城公园一带。成周之地,亦为周公所卜瀍河以东的地方,位于今洛阳市白马寺西北一带。

  1954年,考古工作者对东周扩建后的王城遗址进行了全面钻探和典型发掘得知:西南、西北、东北三个城角以及长2890米的北城墙保存都比较完好,唯东南角已被洛河冲毁。城郭周长约15公里,与文献记载大体相符。城中部偏西南的位置,堆积着大量破碎瓦砾石,结合文献资料,说明这一带很可能就是王城的宫殿区。综上可知,周王城存在的时间,自西周初年至西汉后期约达1000年。

  洛邑周王城的建筑规模,据《郡国志》和《考工记图》载,城郭四面各有三门,共十二门。城门内都有三条道,道宽十二步,规定男子走左边,女子走右边,车辆走中间。城内经纬道各九条,王宫筑在中央大道上。宫南有五门,即路门、应门、雉门、库门和皋门。王宫内左有宗庙祖堂,右有社稷神坛,前有朝会群臣的殿厅,后有商业交易的市场,即所谓“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城之近郊还设有祷祭天地的明堂。上古时代一个王城的建筑,规模之宏大、布局之合理,皆开创了当时世界都城建筑史上的奇迹。

  综合考察,洛邑周王城作为都城文明的价值有如下几点:

  1.周王城的建筑,开辟了中国古代各种建筑的先河。周王城的建筑形式与周礼的规范内容相和谐统一。《考工记》中记载的城市建筑:王城方九里,诸侯城按七、五、三递减。《礼记·礼器》中载有宗庙建筑: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周王城的建筑,对中国后世的城郭建筑、宫殿建筑、宗庙建筑以及墓室建筑等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周公“制礼作乐”,开创并影响了中国礼乐制度达数千年之久。周公摄政七年,居洛邑王城,所制“太平之书”,就是说他在洛邑王城内主持制定了一套完备的具有周文化生活百科性质的“周礼”,遂被后世尊称为“周公之典”,今存者有《周礼》、《仪礼》等。《周礼》和《仪礼》的基本内涵,今可综合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点:(1)画国土、封诸侯、建藩卫;(2)井田制和“工商食官”制;(3)城郭、道路、宫室之制;(4)衣食、医药、教育之制;(5)周之礼俗;(6)周之乐舞等。

  3.哲学家时代出现的百家争鸣,开创了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新纪元。这是因为此一时代出现了孔、孟的儒家哲学,老、庄的道家哲学,墨翟的墨家哲学,韩非的法家哲学,孙膑的军事哲学,荀子的唯物主义哲学以及诡辩家、杂家等哲学,如此的“诸子百家”蜂拥而起,形成了空前的“百家争鸣”局面。美国著名哲学家威尔·杜兰在他的《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中云:“……麇集在洛阳的有孔子思想的正统继承人孟子、老子最伟大的追随人庄子、性恶说的倡导者荀子以及兼爱说的墨翟。”这是“哲学家的时代”。

  4.洛邑周王城又被称为“中国”之源、华夏之根。“中国”一词,源于上古时代,其原意是说华夏族建国于黄河中游南岸的河洛地带,即把洛邑作为中心来建都,以此为居天下之中(地中、土中、国中等),故称“中国”;而把周围我国其他地区统称为“四方”,尔后就把“中国”作为我们国家的专称了。

  “华夏”一语,原是中国和汉族的古称。《左传》有:“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疏云:“华夏为中国也。”汉族的前身为华夏族,它们之间是源流关系。华夏族就是中原河洛地带的夏部族,是黄帝族的后裔。历经夏、商、周三代,特别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不断相互兼并,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加强和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的联系,有的在相互同化中逐步发展为新的族体。秦始皇就是在此基础上,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继秦之后的刘汉王朝,因冠之以“汉”名,华夏族自此而转化为“汉族”。所谓的“华夏之根”,就是说夏、商、周三代皆在洛邑建都,华夏族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自然也就离不开以洛邑为中心的河洛地带。(三)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