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是 “硬通货”,院士称号则是“软实力”,两者的结合便能焕发出神乎其神的力量,就越发让人产生高层次的优越感。而且,一旦如此,权力和学术便似乎结成了一个统一体,不生怪胎才怪。
有统计数据披露:中科院新增的35名院士中,八成是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现任官员;中国工程院新增的48名院士中,超过85%是现任官员。两院正在变成“高官俱乐部”。(12月17日《中国新闻周刊》)
传统的“官本位”意识中一直强调“学而优则仕”,如今又衍生出“仕而优则学”。两院向“高官俱乐部”的转变,便是这种“仕而优则学”意识的具体体现,只是不晓得该将这种意识称作 “官本位”还是“学本位”?放在当今的权力视野之下,两者本质上都没跳出“权本位”的意识。
官员为什么特别青睐院士的头衔?而两院又为什么热衷于给高官奉送院士的荣誉?众所周知,院士虽不是一种职称和职务,但这种荣誉称号由于是“最高学术称号”,“含金量”极高。对于那些崇尚当“学者型官员”、喜欢当“学者型高管”的人来说,无疑具有极强的诱惑力。更重要的是,一些高官不仅在推荐和申报院士候选人方面拥有近水楼台的先天优势,而且在自身权力辐射的影响下,更容易在院士增选中拥有较强的人脉关系。这些都为官员成功当选院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对于权力元素的介入,两院也持有着强烈的吸纳欲望。权力向来无往而不利,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的两院也不能免俗,面对权力的垂爱,两院有时甚至有着天然的亲近意味。譬如,2000年,中国工程院成立了一个新的学部——工程管理学部。82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潘家铮直言不讳地说,“当时很多院士都质疑这个学部的院士全是高官和企业家”,而后来增选时的有效候选人也表明,这个学部的成员绝大部分就是高官和企业家。
权力是 “硬通货”,院士称号则是“软实力”,两者的结合便能焕发出神乎其神的力量,就越发让人产生高层次的优越感。而且,一旦如此,权力和学术便似乎结成了一个统一体,不生怪胎才怪。 (辛 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