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在填写各类单据、报表等与财务有关的数据时,都要接触大写数字。那么大写数字是怎么来的呢?
汉字中本有“一、二、三、四、五、六、八、九、百、千”,但因为字形简单,容易被篡改,为了防止有人涂改账册,就必须用大写数字。
目前最早可见的上述大写数字,出现在武则天时的《岱岳观造像记》中。
据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考据家顾炎武所著《金石文字记·岱岳观造像记》可知,《岱岳观造像记》是则天朝所树立的石碑碑文,上面有大写数字。顾炎武考证说:“凡数字作壹、贰、参、肆、伍、陆、柒、捌、玖等,皆武后所改及自制字。”
武则天制定大写数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原来,武则天的初衷是反贪建廉,在财务管理上进行技术防范,把记载钱粮数字的汉字改成了大写。这一改革,使得大写数字一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使用。
武则天认为,自己是开天辟地第一位女皇,不但把唐的国号改为周,还自己制造出很多汉字。这些汉字大多被她身后的学者给“肃反”了。流传至今的,除了有名的“曌”字,也就剩下上述可以防止涂改的大写汉字了。
大写数字在则天朝以后,不仅使用在碑石上,也出现在诗文中。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的《论行营状请勒魏博等四道兵马却守本界事》有这样的记述:“况其军一月之费,计实钱贰拾漆捌万贯。”其中,“贰”“拾”“漆”“捌”都是大写数字。顾炎武说这个“漆”字,本应作“桼”,多的三点是后人擅自添加的。
明太祖朱元璋对大写数字也有贡献,他把“漆”变成了“柒”、“陌”变成了“佰”、“阡” 变成了“仟”。他是个完善者,绝非发明者。
(武神选自《读者》)